一年级家长会和家长沟通些什么?
(2011-12-05 14:57:39)
标签:
一年级第一学期家长会家校沟通育儿 |
分类: 教育广角 |
一、让家长了解点教育心理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二、让家长了解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段(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低段,孩子们要掌握1800字(一上400字,一下550字,二上450字,二下400字),要写1000字(一上100字,一下250字,二上350字,二下300字),在识字过程中,还要认识所有的笔画,会说笔画名称,能根据名称写出笔画。
如此大的识字写字量,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又因为汉字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孩子们要准确区辨就更难了。
那我们如何教学和指导,便于孩子准确识记呢?
(一)识字
1.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毫无疑问是准确识记汉字的前提。识字过程中,对读音特别要提醒的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如“圆”的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有的小朋友会忘记,进行拼读,那就错了。还有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要读准确,这是我们南方人的一个读音缺陷,要特别注意提醒孩子。
2.认清字形。读准音后,让孩子说一说这个字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结构怎样。如“过”是半包围结构,“寸”加“辶”。如果是独体字可以说一说由哪些笔画组成的。独体字需要关注笔顺。如“小”,学生要能说出笔顺:竖勾,点,点。再如“木”的笔顺是:横,竖,撇,捺。正确的笔顺有助于孩子准确书写以及今后提高写字的速度,也能让字更美观。每个独体字在孩子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语文书课后写字表格中,都有笔顺。
3.尽量理解字义。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让孩子理解字义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的汉字在构字时就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如果忽视汉字意义的理解,学生今后的错字、别字的现象会让我们头疼欲裂。如“木”是个象形字,横表示树杈,竖是树干,撇捺是树根,是树木、木头的意思。孩子理解了以后就会组词:木头、树木、木材、木船、木工、木马、木偶、木耳等;同一课中还有一个同音字“目”,这个“目”的意思是眼睛,外面的方框儿就像上下眼眶,里面的两横是眼珠。可以组成以下孩子能理解的词语:目光、耳目、注目、目送、目见、目中无人等。再如“园”和“圆”,“园”是指某个地方,种蔬菜的地方就是菜园、种果树的地方就是果园,供大家游玩的地方就是公园;而“圆”是圆形的或者是球状的,如“圆圈”、“圆形”、“圆球”等。
4.辨析运用。理解汉字的意思后,我们可以把一些平时孩子容易混淆的词语写出来,让孩子辨析。如上例中的“木”和“目”,“园”和“圆”可以让孩子选择填一填:
(木)耳
孩子选好后,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5.可以和孩子们玩“生活中识字”的游戏,在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汉字。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在和孩子一起动画片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读字幕,可以是比一比,谁读得快,谁读得准等;
(2)到商店购物时,让孩子认商品名称,找相应的商品;
(3)上学放学的路上以及逛街时让孩子读招牌、路牌等;
(4)课外亲子阅读;
(5)外出游玩时,读景点介绍、注意事项等。
(二)写字
如果我们老师从写字的起步阶段就重视孩子对汉字美的感受、领悟和表现能力的培养,那么孩子的字就会越写越好。相反,如果我们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等长大了再练也来得及,那就错了。一个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要想改变,那是非常困难的。对写字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这几个方面:
1.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写快字的前提。我一直很强调正确写字姿势的养成,每一次提笔写字都要啰嗦:写字坐姿“人坐正,背挺直,足安分”;写字姿势“一拳一寸一尺”;握笔姿势“捏、顶、靠”。目的就是一个,让孩子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
2.注意笔画的轻重变化,写出笔锋。汉字的美,很大的因素是因为笔画有轻重变化,有笔锋。如横,有长横、短横之分,竖有悬针、垂露之分,而撇就更多了:平撇、竖撇、短撇、长撇等。写的时候,分寸的拿捏是很重要的,孩子初学,可能一时表现不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任由孩子写字像搭火柴棒那样随意书写。而是要把汉字美的标准树立在孩子的心间,并鼓励孩子努力去表现出来。
3.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摆好每个笔画的位置。如果说笔画是汉字的形,那么汉字笔画之间的断、连则是汉字的神韵所在。有的小朋友写的字单看笔画挺不错,但是合在一起就是没有味道,原因就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摆的不够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借助田字格,让孩子通过田字格来感悟汉字笔画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字写好。
4.比一比,评一评,一个比一个写得好。有的老师认为多写就能让孩子把字记得更牢,写得更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孩子写字只要用心,课文后面生字表中的书写练习,加上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最多再写三个就可以了。关键是孩子要养成“不求快,而求好”的书写习惯。写好一个,自己和书中的范字比一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然后再写第二个。也可以伙伴之间互相评一评,哪个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个还不够,为什么。其实,评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秀的地方,那么改进或发扬也就有了方向,写好字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三)语言仿写或仿说
以《四季》《比一比》等课文为例。
三、让家长配合养成学习习惯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
拼音学完后,孩子们开始学习课文。学课文,除了识字写字,最主要的是去发现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表现语言。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有准备。孩子们的读书也一样,课前能把课文认认真真去预习的同学,课堂听课效果肯定会特别好。反之,对课文一无所知的孩子,课堂上“预热”的时间要比较长。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一年级课文特点,该怎么预习呢?以下三个步骤我建议孩子们能认真完成:
1.把课文读3-5遍,读准字音。第一遍,拼一拼,读一读,读准拼音;第二遍,能直接认读的就直接认读,忘记或不认识的生字继续拼读;第三遍,直接读课文,还有读不出的生字标上记号。第四第五遍,特别关注标上记号的地方和难读的地方,可以把这些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上句子或自然段的序号。如果课文只有一个段落,那么就可以标一标句子的序号,也就是课文有几句话,标在句尾。如果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则可以标一标自然段序号,标在段首。(具体的标法,学校里会教,课堂上也会安排时间检查和重新标序。)
3.圈出生字(用圆圈圈出生字),拼拼读读,认认记记,再注上读音。读完课文,标出句子序号或者段落序号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在课文中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生字表一中要求认读的生字),用“加一加”(两个部件相加,如“口”加“ 十”是“叶”)、减一减(一个熟字减掉一个部件,如“课”减言字旁就是“果”)、换一换(“过”的走之儿换成“又”就是“对”),还有如编字谜(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三人去踏青,日落才回家”——春)、编顺口溜、生活中识字组词等等方法来识记生字。课堂上,当孩子们自豪地交流各自不同的识字方法时,他们就成了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非常高涨。而且,伙伴之间互相学习的方式能让孩子心灵更加放松,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孩子们用上面的几个步骤预习后,必然会对课堂多一份期待,多一份向往,多一份热情。识字的方法会更加多样,巩固的效果也会更好。课堂上就会多一些朗读、感悟、想象、拓展的时间,孩子们举一反三的机会就多,学得也就更灵活了。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孩子们学完拼音后,他们对文字就会产生亲切感,对书籍就会产生渴望,这是我们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作为家长,对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品质的形成。那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怎么去做呢?
1.拼准字音
(1)孩子自己拼一拼。让孩子在自己拼读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但此时,孩子难免仍会有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如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我们杭州人要读准比较困难。大家在听孩子拼读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孩子如果出错,要及时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自己随便读,一不小心,倒起了强化和巩固错误读音的作用,那就糟了。此阶段要注意,拼完一句就要连起来读一读。
(2)和家长比赛,拼一拼,读一读。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自己读得不是很准确,不好意思读或者担心影响孩子。其实,没关系的,孩子好胜心强,为了能赢爸爸妈妈,他们会更专注,要求也会更高。让孩子赢,正是我所希望的。孩子最喜欢纠正老师和家长的错误,让他们当小老师教教我们,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关键是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虚心哦!
2.读准字音
(1)一句一句认读。拼音能拼准确后,就可以让孩子一句一句认读,注意结合生字的复习和巩固。
(2)两句两句认读。一句一句能读准确后,就可以两句两句连读,把音读准。
(3)整首连读。可以孩子一个人读,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读,直至能熟读。
3.读懂意思
破解词语的密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很多词语意思不是很明确,我们要借助各种手段帮助他们理解词义。
至于儿歌语言和音韵的美,这是我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引导的。我们家长如果了解的话,可以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的,不说没关系。让孩子体悟语言的魅力,这是语文老师的事。
4.背诵儿歌
意思理解后,让孩子自己再读一读,背一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着背诵。等孩子会背诵后,就在儿歌的题目旁边打上五角星,签上您的名字。
回学校后,我会抽时间让孩子们来展示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背诵。我相信,有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的班级里必将书声朗朗!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班级所有孩子向大家说声:爸爸妈妈辛苦了!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