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生活父母亲子 |
分类: 亲子教育 |
从十月怀胎,到分娩落地;从襁褓婴儿,到长大成人。为人父母,既想让孩子领略多彩的世界,又怕他受到伤害;既想让孩子品格高尚,又担心他受委屈;既想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又忧虑他在当下的竞争中失败……在保护与放手之间,在理性与宠爱之间,在快乐与烦恼之间,我们又该怎样来对待?怎样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喜爱的父母呢?
善于协调家庭代际关系,营造温馨融洽的心理气氛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父母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作为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土壤。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爱,会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细节。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早晚问候,笑脸相迎,会让孩子心情舒畅,身心愉快。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和孩子一块玩耍,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会让孩子体会到快乐的全部。父母很自然的将关爱与自信以及达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通过家庭生活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获到满足感与信赖感。孩子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呵护抚爱,从而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形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举止文明的行为。爱,是永远也不会被忘记的,相反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心间。所以说,父母的热情、幽默、机智、大度、活力、爱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催化剂。
善于理解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人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应当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能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又能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既平易近人,宽容大度,又严格要求,赏罚分明。
父母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母时,会感到父母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不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赚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有的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往往等到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已经成型了才发现,才去纠正,可是恶习根深蒂固,即便花很大力气也难以改变。
所以,希望父母多陪陪孩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当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时,你能及时出现在他面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你能及时纠正,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时,你能抓住时机及时引导。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意识到:如果你的孩子将来不光是一个有知识,还彬彬有礼,与人为善,有爱心,懂得谦让的人,那是你的功劳。如果你的孩子将来是一个不学无术,举止粗鲁,常常给你惹是生非的人,那也是你的责任。
善于关心赏识孩子,提升孩子的精神需求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过高要求,因而经常得到来自成人的否定评价。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定的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而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形成积极自信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因时常经历失败,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而自卑,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生活中,不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
孩子需要鼓励、肯定与赏识,就像花草需要阳光、雨露与甘霖一样。作为父母,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莫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对于表扬与奖励,父母不应当单纯地使用物质或金钱刺激孩子,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逐步提升高级精神需求的满足。为此,父母应当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总是以理智、通达、自信、积极的状态站在孩子的面前,以关心、鼓励、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言行,让“父(母)子情深”的心理相容根植于孩子稚嫩的心田。
善于亲子双向交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生活中,父母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培养孩子说的欲望。父母每天都要专心、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说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父母要舍得抽出时间,耐心地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因为只有孩子把你当成世界上最信得过的人,你才能了可解到他的真实情况,进而针对问题给他以实际、有效的帮助。
亲子交流时,父母可以用语言,也可以不用语言。父母不要只是在下班之后,简单地问:你今天练琴了没有?作业做完了没有?或者我很累了,还是早点睡觉吧!如果在孩子想和父母说话或求助于父母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一边去,我正忙呢!”或是“找你妈(爸)去,别烦我!”,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接近父母的愿望,也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因为只有孩子愿意接近父母,才会坦诚与父母交流。这样父母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并用合适的方法管教他。
孩子一般都很愿意同大人交谈。如果孩子认为与父母交谈意味着训斥,而不是思想和感情的有效交流,他们便不会与父母交谈,也不会倾听父母的言谈。很多父母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认为小孩子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份,没有随便插嘴的份!其实,父母应该意识到:有时候小孩子懂的,我们未必会懂;我们将自己懂的教给他,他也可以将所懂的告诉我们,这样才真正是双向交流。
可是,大人要教小孩容易,小孩要教大人,大人就比較不容易接受。你要是说了谎话被发现,小孩子会说:羞羞!妈妈说谎!他其实是在警策妈妈。妈妈认为自己的心思居然被几岁的孩子察觉出来,内心不禁生出恼怒,所以,会一时失去理智冲孩子一巴掌掀过去。小孩子要求:妈妈跟我玩嘛!妈妈回答:好啦!好啦!等一下啦!他就知道你是在敷衍他,其实亲子之间的相处还是有诀窍的,妈妈可以将他抱过来亲一下,说:好!妈妈现在很忙,你看看,到处都很脏,家事都还没做完呢!你自己先去玩,等妈妈事情做完了,才跟你玩。这样他就心满意足,而且能够体贴妈妈的辛苦了。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累人”,“我真拿你没办法”,“你真累死我了”这样的话。
父母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会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
有些做父母的,常说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和他玩,只要用固定的时间和他谈心,如晚餐时、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都可以和孩子对话交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或特别忙的时候,打个电话关注家人,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除了与家人交往,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平时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好处。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许多负面情绪都有望得到疏解,从而最终解开心结。
因此,父母要大胆的把孩子放出去,热情的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交往与游戏,帮助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逐渐形成接纳、合作的意识,克服独生子女的坏毛病。
许多父母都渴望自己能将孩子培养成社会一流的人才,要想培育出一流的孩子,就要成为一流的家长;要想成为一流的家长,我认为父母首先应当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喜爱的家长。因此,父母应当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反感和恐惧,成为拒绝教育的阻抗力量;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是适合并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应当时刻鞭策自己是否作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与楷模,是否具备了为人父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状态,是否是孩子心里最喜爱与最容易接近的人!
前一篇:快乐元旦速递,开心家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