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参同契》鼎炉妙用章第三十二
(2016-12-27 11:16:46)
标签:
本心道德经灵性文化娱乐 |
分类: 道德经 |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均。
炉鼎取法乾坤,圆以象天,方以象地。圆以象天,源自河图,河图周围无四隅,东三南二合成一五,北一西四合成一五,中央戊己自成一五,合之而三五始圆,三五环绕同归中央,中央虚位不过一寸,是天心所居之室。方以象地,方寸之义,源自洛书,洛书有四正四隅,东南西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隅,四正即四象,四正兼四隅即八卦,子午中分南北,即两仪。方寸中开窍处,有口之象;上下两釜分界处,有唇之象;四象八卦环布四周,应造化之四时八节;乾上坤下,平分两仪,应造化之南北二极,是从一中分出来的二。两仪既分,从子到巳为六阳,应造化之春夏,是为进火之候;从午讫亥为六阴,应造化之秋冬,是为退火之候;一岁之候即一月之候,一月之候即一日之候,刚柔不偏,寒暑合节,叫“长尺二,厚薄均”。
腹齐三,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三百六,善调均。
方寸中间一窍,空洞无涯,有腹之象。水火在中土汇合,便是三家相见,当其交会之时,但坐守中黄,勿忘勿助,直待水火二炁调燮得中,方觉暖意,真种自然生。离火本在上,然离中真水流下归戊;坎水本在下,然坎中真火奔上就己,全赖中间真土为之调停。一首一尾用武火,中间用文火。开始占七十,结束占三十。从朔到晦一周之象叫“终三旬”。始须野战,终则守城,俱是武火用事,即所谓“首尾武”。三百六十日实应周天之度,七十、三旬首尾除去百日,其余二百六十日以二百日中分阴阳,一子一午应冬夏二至,倂一首一尾合成三百日,恰当十月胎圆之期;中间尚余六十日,恰当卯酉两月,一卯一酉应春秋二分,是为沐浴之候。所以说“二百六,善调匀”。调匀,指不冷不热,温温然调和得中,即“中间文”的含义。要知武火烹炼,在一南一北之交入,文火沐浴全在中宫内守,念不可起,意不可散,火候妙诀只在片刻中。
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理脑,定玄升。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门。渐成大,性情纯。却归一,还本原。
此节讲金丹初结,炉中温养之功。离中真汞是为阴火,却从乾金匡廓中化出,白中有黑之象叫“阴火白”;坎中真铅是为黄芽,却从坤土胞胎中迸出,铅中产金之象叫“黄芽铅”。七为火之成数,离中流珠既称阴火,坎中黄芽便称阳火,两火会聚,含育神室中真人,在辅佐真人。大药初生,产在坤炉,时至机动,却须上升乾鼎,乾鼎在天谷脑户中,为百脉总会之窍。药生之时,须用真意以采之,会自动直升天谷。真种既升天谷,旋降黄庭,具体而微,状若赤子安处黄庭之中,优游自在,一得永得。赤子安处鼎中,环匝关闭,本无去来,亦无出入,即使出入亦不离元牝之门,叫“来去游,不出门”。其初只一黍之珠,温养既足,渐渐充满长大,情返为性,叫“渐成大,情性纯”。此点真种原从太极中来,自一分为二,遂成两物,二分为三,遂成三家,又分而为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之类,此降本流末,顺而生物之道也。而今两物交倂,会三为一,以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之类,无不复归于一。此返本还原,逆则成丹之道。
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护,莫迷昏。途路远,复幽玄。若达此,会乾坤。乃圭沾,净魄魂。得长生,居仙村。
先天祖炁为君,后天精炁为臣,鼎中既得先天一炁,却借后天精炁乳哺而环卫之,比喻臣既敬君,君亦爱臣,君臣之间,相得无间。丹道以九转功完为一周,十月结胎,三年乳哺,其间运用抽添,纤毫不可懈怠。元神既存丹扃,当以真意守之,密密堤防护持,须臾不可离,若真意一离本地,恐有昏迷走失之患。元神不行而至,上天入地,只在顷刻间,却又杳冥恍惚,无迹可求。所以说“途路远,复幽玄”。丹道有两般作用,以金丹而言,坎离一交,真种便得;若以还丹而言,必须炼精化炁,炼炁化神,重安炉鼎,再造乾坤,向上更有事在,所以说“若达此,会乾坤”。一黍之药号为刀圭,刀圭才沾入口,阴魄尽消,阳魂亦冥。所以说“刀圭沾,净魄魂”。魂魄既净,我之元性卓然独存,不随人心飘荡,肉身在三维物质世界,神居太虚之境,所以说“得长生,居仙村”。
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鳞,游太虚,谒仙君,录天图,号真人。
道有其根,只在抱一。世人只在枝叶上搜求,离根愈远,离道就越远。造化之妙不出五行,五行有顺有逆,顺则成凡,世间之造化。逆则成圣,出世之造化。然五行颠倒之旨最为玄奥,若铢量分数一错,定不结丹。丹道之秘全在火候,从上圣师必须心心相印,学道之士但可心存,心领神会,不得形之于口;但可默契,不得执着于文字。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脱胎弃壳之时,或驾白鹤,或乘火龙,遨游太虚,觐见三境至尊,从此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位证大罗天仙,而有真人之号!龙鹤即自己元炁,太虚即自己玄窍,仙君即自己元神,天图即浩劫以来混洞赤文,真人即未生以前本来面目。真人之义有二,在凡夫分上叫法身,人人具足;在圣人分上谓叫报身,惟证乃知,圣人所证之报身即凡夫具足之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