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解道德经79
(2010-02-27 18:20:01)
标签:
本心道德经灵性文化 |
分类: 道德经 |
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一章讲的是不言不动,无视无听。人道偏倚亲爱,所以有余怨。人能体天之无亲,不偏不倚而执中,常存普遍之心,与天同善。天之善就是中和,是站在整体的角度,补不足损有余,而人总是落在一个端点上,必然显示为偏颇,招来顾及不到方面的埋怨,即使是被满足的方面也不能完全满足,这就是人见的永远局限,所以拿人见不要当真,局限片面是注定的。怎样克服这个避免不了的狭隘局限,达到天之善呢?执左契,契约有左右,约束双方,我只管好自己,不责于人。无论别人喜欢我、怨恨我,都以德回应。修身之道,善为至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道在内不在外,修在己不在人。事事内观,时时返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责人不责己,观外不观内,内无反躬自责之道,惩忿窒欲之功,即使外在的恩怨与人和解,内在的隐微处的残渣的存留,怎能真正地清净无尘,返还于本然至善之天?
和指偏爱、偏亲,不偏者中,中则无余怨。圣人修己,无偏无斜,执左契,责己不责人,与天地一般大,叫有德司契。无德之人,重外轻内,恩怨计较,司彻是掌管税收,聚敛索取。无德司彻,不与上天同德,所以司彻。契指普遍,天道无私,普遍无亲;无余怨而常善,所以常与善人同。内秉中和,外安如磐石,不偏不倚,无爱无亲,惟精惟一,抱元守中,无和大怨,无有余怨,可以为善,同天之无亲。惟圣人能如此与天同德,所以常与善人;道与天合,所以无和大怨,无有余怨。
修道就是洗心向内,外在的是非恩怨一概远离。凝神默照,明心见性,真实地清理掉自己的宿世恩怨尘垢,如果你还有看不破的,还在迷恋什么,那就是恩怨的种子,早晚开花结果,给你带来不清净。看看你周围的朋友,反省自己是不是心里还有放不下的,所以才招相关的信息在周围?朋友不过是一种信号,是照自己的一面最好的镜子。到达那万里无云的性天,靠为善还债,把冤亲债主都送走,自己的内庭院才真正地打扫干净,自身的能量场才会上与天合德,天场的大元气才会与自身的小元气接通。如果不内省自责,靠打坐入静,自身的魔障群魔乱舞,怎么炼也入不了老子太上一脉无为而来的正道。道就是性天那不生不灭,万古不磨的永恒的存在,是无为清净先天的至宝,在后天意识的生灭中打转转,道门怎能开启?
完全的向内,不言不动,无视无听,始于守中,成于胎息,那不生不灭的永恒的道,以德一之元气,与人体接通,所谓的玄关开启,才是入了道的门。守中的主角是元神,守中既是中脉、黄庭中宫,更是守在阴阳平衡点,生气的起始上,只有守在这个上面,生气才会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守中就是似守非守,元神守,识神配合协作。完全是元神的空无,完全无为就不存在守的问题,有守就是有为,守过了就是识神专权,生气就立刻停止不出来了,拿捏好那个中间点是关键。静到极点忽然一动,那是口鼻呼吸几乎完全停止,真阴真阳的元神元气融汇成一团,混合成一气,蓬勃氤氲,若开若阖,若有若无,这就是人生之初的始气,人非此气不能生,仙非此气不能炼成。这真一之气,清净无尘,至灵至神,纯先天宝物。若有一丝后天意识的不善,带来的是后天有形质的精气,有气数,就有生有灭,神外池气外泄,不能如母子相抱,夫妻团聚不散。那境界就像快睡着了,后天意识完全混沌,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里面有个醒着的。天道无言,四季一切自然运转,所谓的空是人心意识歇了,人处在先天的自然状态,天地的能量就会无障碍地流入。就像一棵树,随时在与天德地气交换能量,人身的内场随外场变化,气机的升降回环,一切自然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