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金英
韩金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240
  • 关注人气:10,6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洞宾:千古博大一真人13

(2009-07-21 10:25:19)
标签:

本心

德道经

灵性

文化

分类: 智慧

(九)云水逍遥一诗翁

——吕祖诗文的文学境界

陈全林

古代真人们的诗作我读的少说有五千首,其中张三丰和吕洞宾的诗作就有一千首之多。我发现,古代真人们写云水诗最多的吕祖,其次是三丰祖,其后是白玉蟾真人。这些真人们的山水诗放在唐宋名家如王维、李白、苏轼、陆游的诗作中,绝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修道的人经常吟咏一些古人特别是真人们的山水诗,能陶冶情操,培养灵性,启发悟性,开启道性。吕祖的云水诗,包括在唐宋时代就流传的,以及扶乩感通而得的,都有佳作,只是,由于人们对道教文化缺少关注,加上这些作品很少流通,长期以来,不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吕祖的云水诗,立意高远,遣词讲究,清新明快,不失自然,有云水道人的闲适淡雅之气,也有得道仙人的超迈高古之韵。如“一点梅花一点春,枝头春足见花新”、“高卧云霞已息机,春花秋月景随时”、“一朝学道向青云,望却东风到处灵”、“一团和气即虚灵,满面春风不惹尘”、“闲来无事玩青山,闷即街头货丹药”、“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绿酒醉眠闲日月,白蘋风定钓江湖”、“等闲到头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逍遥碧嶂青松下,坐看残花逐流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朝朝炼液归琼珑,夜夜朝元养玉英”、“世上光阴催短景,洞中花木任长年”、“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精灵灭迹三清剑,风雨腾空一弄琴”、“真道每吟秋月淡,至言长运碧波寒”、“丹成只恐乾坤窄,饵了宁忧疾患侵?”、“壶中有药逢人施,腹中新诗遇客吟”、“云归大海龙千尺,雪漫长空鹤一声”、“道里烟光吹九极,袖中蟾气放千辉”、“笑指还家端的路,山头旺月正高悬”、“不向人间论岁月,但从天外度春秋”、“任他沧海频更变,独抱阳生养太和”、“内炼身心成至药,外将砂汞养金丹”、“天地三才灵妙备,吞将一粒证天仙”、“寒空静皎月初升,万境虚明彻骨清”、“一笑人间数百年,只将仙术著真诠”、“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凤飞冲汉漠,龙化出渊溟”、“熏风摇竹影,日色转花阴。”“时序催流水,蒲团拾道心” 、“融然无一物,物外有青天”。这样的奇句触目皆是,读来让人畅想隐士的生活,感受吕祖的情怀。《纯阳三书·体道篇下》吕祖夫子自道:“高卧林泉,脱略世故,天子莫臣,诸侯莫友,抱道安命,顺时行乐,在家则有人伦之美,在外则有侣伴之交,宇宙同卷舒,风月为知已,麋鹿游衍,泉石笑傲,若不知上之有玄穷,四维之有抵极,身处太和,心忘浩渺,此大丈夫万世之乐也。”

赠曹先生

鹤不西飞龙不行,露干云破洞箫清。

少年仙子说闲事,遥隔彩云闻笑声。

一个年轻的丹士在彩云深处独自吹箫,随后和同修云山清谈,使对面的人只闻爽朗笑声,且看不清其人面容,真如王维诗中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一个“破”字写活了云在山峦间的飘游态,一如禅诗所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清”字写出了隐士箫声的高雅离尘。当年丘处机隐居磻溪,有“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的奇句。吕祖另外一首与吹箫有关的诗,写得情超云物之外,人在天地之间,潇洒仙姿,活现纸上:

秋过在园

水云游遍乾坤小,花落花开人易老。

闲来飞过洞庭秋,铁笛一声天淡扫。

读到这首诗,我联想到吕祖弟子、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丈亭遇老人长眉及肩,欲就之语,忽已张帆吹笛而去

飒飒长眉绿覆肩,欲推寿数意茫然。
若非楚国庚寅岁,定是尧时丙子年。
铜笛一声惊宿鹭,蒲帆数幅破晴烟。
遥知乘醉江湖去,黄鹤楼头又放颠。

诗中仙道气息浓厚,意象和吕祖诗作相近。也许,那个张帆吹笛而去的老人就是一位真人,也许还是吕祖呢。这样美的诗,没有仙道灵气,仅靠文才,难以写出。吕祖有首诗,意境很美,与陆游的诗有某种联系: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映江湄。

衷情欲说无人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陆游与吕祖的诗都有吹笛、黄鹤楼、江河这些意象,巧合吗?可以在比较中一睹吕祖诗才。吕祖有的诗写得豪气干云,如大将侠客所作,如:

赠剑客五首

先生先生貌狞恶,拔剑当空气云错。

连喝三回急急去,歘然空里人头落。

剑起星奔万里诛,风雷时逐雨声粗。

人头携处非人在,何事高吟过五湖?

粗眉卓竖语如雷,闻说不平便放杯。

仗剑当空千里去,一更别我二更回。

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传剑要收。

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劝君休。

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

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

读此诗的感觉,就像读李白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焕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唐代盛世时社会上有游侠之风,李白跟道家隐士东岩子学过剑术,功夫惊人。唐末乱世,剑侠纷出。吕祖师从古仙火龙真人郑思远学得天遁剑法,修过道家秘传剑仙法门,后来还是“中条派”剑仙道祖师。吕祖《赠剑客五首》既写了唐代盛行的侠风,又写了剑仙的精神气概。读者可以比较,李白所写,仅是人间的侠客,吕祖所写,是人间的仙侠(剑仙)。从文学水平看,吕祖诗豪迈、大气、神奇、夸张,远在李白之上。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喜欢李白此诗,他有部名著就叫《侠客行》,卷首即李白此诗。

吕祖有许多唱和之作,不仅与张三丰这样的仙真唱,也和文人唱和。如《海山奇遇》所记:

“康熙辛亥夏,吕祖降神于寿民佟方伯之寄园,正判事,笠翁李渔过之,方伯曰:‘文人至矣,祖师何以教之?’吕祖曰:‘笠翁虽文人,亦慧人也,正欲与之盘桓,可先唱一,吾当和之。’”李至园中,因呈一绝云:

今古才人总在天,诗魂不死便成仙。

他年若许归灵社,愿执诸真款段鞭。

吕祖即和诗道:

闻说阴阳有二天,诗魔除去是神仙。

相期若肯归灵窟,命汝金门执玉鞭。

然后,又赠他一首诗:

潇洒文心慧自通,无端笔下起长虹。

波平云散停毫处,万里秋江一笠翁。

这样美的诗,非仙笔莫属。吕祖的平易近人和幽默于此一见,更见神性中的人性。把吕祖诗和李渔诗比较,意境更古雅。“诗魔除去是神仙”,寓教化于奇句中,破人执著。“无端笔下起长虹”,大气;“万里秋江一笠翁”,壮美。吕祖有许多幽默的唱和诗、写实的纪事诗,吕祖的许多诗,与仙传故事、度人传奇融为一体,这样,每首诗后面有着美丽的故事,趣味性很强,是生活诗事,也是仙人们“诗意生活”的写照。这里不再举例。读仙道诗需要品味,感受真人们超凡脱俗的高古气象,方能“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刘禹锡诗句)方能体会真人们“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的大境界(吕留良联语)。

吕祖的著作,文学境界非常高,有的文笔典雅,有的说理通俗,有的比喻平实。我今举一例,以见吕祖在讲道时开示妙喻的文学境界,与他的诗才相对照。《纯阳三书》有一段:

“工夫难说,尔等只说静,只谈无,只说默,皆是影响,终非直指。我说个譬喻尔听。譬如有个秽汉,满身臭污,日在粪秽处奔逐。忽有人对他说,做人做个干净人何不妙?秽汉闻之,深以为然,也不洗身,也不易衣,竟不向粪秽边走,带了满身臭气,静住在家,只认道我如今不臭了。其如衣污体秽,到底不净。此正是尔等说‘无’说‘静’之光景也。”

一个身处污秽之境,身染臭气的人,听人劝说,离开了污秽之地,但是,他没有沐浴其身,没有换洗其衣。虽然离开了污秽之地,但由于久处污秽之地,身体受到的熏染太深,依然臭气熏人。我等好道的人,虽然发心修道,要作个好人,离开了过去不良的生活圈,但,习染太深,习气太重,没有悔过迁善、洗心革面的修为,坏习气依然在,依然如同那个臭气满身的人。我在访道中见过形形色色的道流,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习气,包括我。有的人虽然在修道,但自私、狭隘、阴险等等习气一点都没变化。这样修道,还是没有得力,所谓“一丝习气误平生”者,此也。说明没有做好丹功“变化气质,转化色身”的功夫,功夫到了,气质一定变,习气一定化,这才叫“性命双修”。吕祖以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重要而高深的道理,达到了儒家标榜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文学境界、智慧境界,把极高明的大道,用极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整个吕祖的著作中,这样的比喻很多。吕祖曰:“若使名为学道,而习气不除,依然旧染之污,煮杀空砂,终非饭食。”习气不除,就好比煮沙作饭,不可能食用。吕祖就习气的问题,多处论,多人谈,语重心长,如:“读书人要变化气质,那气质不是恶,只是偏,偏于刚固不好,偏于柔亦不好。所谓变化者,要看自己气质,偏在哪里,而后变化之。凡是物欲,是后天渐染,那气禀是先天带来的。物欲渐染,容易改化,若先天气禀,必须逐渐推移,化刚为柔,化暴为仁,化猛为和,化急为宽,化浊为清,化躁妄为和平,全在自己,潜移默转也。”哲理与修道的层面不谈,从文学的角度,“六化”之语,一气呵成,文气贯通。这就是得道者的文学境界、智慧境界。佛经有比喻说法的经典,如《百喻经》,庄子讲道,多用比喻。《医道还原》里不仅比喻多,而且骈体文句极多,九篇正文几乎全是骈体文写成,读来有如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

《纯阳三书》中有段论述“气”生化万物的文字极美。气既是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又是丹道修炼的要素。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类似于西方科学讲的基本粒子的概念。吕祖以生动的文字,把高深的、乃至在有些人是枯燥的哲学命题讲述得轻松易解。“那气之为物,变幻非常,他能虚而化作天,又能实而化作地,能大而化作山河,又能小而化昆虫,能灵而化作人物,又能蠢而化作犬马,能有而化作金木,又能无有化作水火。如此变化,千百无穷。”他描写修炼中真气行遍周身的快乐,用了优美的散文笔法,是大手笔:“(真气)贯三华,游五岳,下重楼,归土釜,一转千转,四周八方,气洋溢而心舒畅,神浩落而性恬熙,翩翩乎,如登青云而瞻六合。斯时也,不知有天地,何知有吾身?惟觉一灵灼灼,俯仰优游,气不知归于何所,身不知住于何方,心不知著于何地。”现代人的许多道学论文写得枯燥,无法阅读,许多学术专著,毫无文采。文章方面,要向古人学习,要向吕祖学习,展示道的伟大功能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示中华语言之美,给阅读者以愉悦,以享受,这是学者们,特别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博士生们应该注意的。

对吕祖作品中的文学境界,要细心体会,这样,学习仙道的同时能提升你的文学境界,至少,能提高你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水平。多年研究道学,我的文字功底得益于道教、道学经典,不仅细心体会这些作品,而且经常手抄经典。仅本书里的经典,我手抄过的文字少说也有十万字。正是这种读、抄、悟的工作习惯使我体会到了吕祖和其他真人们美妙的文字,用佛家话说,这是“文字般若”,是文字体现的大智慧。我有意在本文中多引用吕祖的修身格言,如“不静无以毓神,不默无以毓炁,不照无以圆觉,此性与心家之学也;非善无以集功,非诚无以引后,非勤无以登堂,此身与世家之学也。”哲理精深,语言优美,读者也要从中体会吕祖仙笔文采。吕祖继承了三教宗风,广开道门,又以美文灵章,净化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