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个珠宝爱好者,旺多姆广场绝对是一个必到之处,这里及相邻的和平街,几乎囊括了巴黎所有高级珠宝商的门店,所以这次巴黎之行,它也是我的目的地之一。广场位于巴黎老歌剧院与卢浮宫之间,呈切角长方形,长224米,宽213米,由于旺多姆公爵(1594---1665)的府邸坐落于此,广场因而得名。

如果你不确定旺多姆广场的准确位置,那只要找寻广场中央的旺多姆纪念铜柱,就不难找到这里。这根铜柱由拿破仑皇帝下令于1810年建造,模仿了罗马的特拉真(Trajane)柱,怪不得第一眼见到这么眼熟。柱高44米,用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铸成,上面的螺旋形图案描绘着拿破仑征战的诸多场面,顶上立着拿破仑·波拿巴的铜像。

不过那天到达旺多姆广场的时间不太凑巧,许多门店都已歇业,到了梵克.雅宝办公楼下,大门也是紧闭,所以就走到了与旺多姆广场相邻的和平街。这是一条建于拿破仑一世时期的街道,开工时间是1806年,南起旺多姆广场,北到巴黎歌剧院,为了兴建这个拿破仑巴黎右岸心脏地区的工程,甚至还拆除了古代的嘉布遣会修道院。
在这条巴黎“最昂贵”的街道上,很容易发现许多世人熟知的名字,比如位于和平街13号的卡地亚总店,而最初它并不位于这条街上。

卡地亚,这个由Louis-Francois
Cartier创立于1847年的品牌,最早的门店在孟德鸠路19号。当经营权传到第二代Alfred
Cartier手里时,其间门店还两易其址,后来因为当时巴黎最大的酒店之一—威斯敏斯特银行大楼的出售,卡地亚才得以进驻13号。

20世纪初,卡地亚在Alfred
Cartier父子的手里,进入了全盛时期。这是1922年,西班牙王后维多利亚.欧也妮走出和平街13号的照片,她也是卡地亚的忠实客户之一。

千万不要以为当时卡地亚的客户只限于欧洲,亚非的诸多王公也是其忠实拥趸。图中这条由钻石、祖母绿、红宝石、彩釉和黄金打造的Patiala项链,其主人就是印度帕蒂亚拉邦主平达尔.辛格。钻石由卡地亚于1925年镶嵌,为的是纪念王公1938年授爵。

20世纪初,当时的安保条件没有如今这么严密,1911年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微笑》失窃,2年之后才得以从意大利回归,所以对于经常旅行且携带贵重物品的人来说,这更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911年,与和平街仅一街之隔的斯克里布街路易.威登门店
作为高级珠宝商,卡地亚父子经常需要提供上门服务,所以旅行就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使随身携带的贵重珠宝首饰,既高对安全又不容易让人察觉,那绝对需要一款特别订制的旅行箱,而当时与和平街13号仅一街之隔的路易.威登,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当时它的门店还在斯克里布街上。当时,路易.威登也常为其他商店制造箱子,比如娇兰公司,其货品大多数易碎或十分昂贵,运送途中要十分小心。

路易.威登为卡地亚订制的这款旅行保险箱,放置于天然牛皮的旅行者中,携带便利,外观也十分普通,不容易引起旁人注意,其承重力,足以承受2个塞满东西的库宝牌保险箱。箱子上的链子直接系在手腕上,抵到目的地后,如圣彼得堡或印度王公的宫殿,只要打开旅行箱,取出2只扁平的保险箱,直接放入衣柜中的保险箱即可,可见还是标准尺码。

后来,路易.威登还生产了多款旅行保险箱,其中就包括1924年为暹罗王子普拉查特拉殿下所涉及的交叉字母款式。据乔治.威登在《从古至今的旅行》一书中回忆,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青铜保险箱,他认为最早带锁箱子造于伯里克利时代,不过当时的箱子体积巨大,主要是用来储藏金钱、贵重物品、珍贵的布料和香料。

路易威登第二代传人,乔治.威登,他推出了啡白格子新图案,并相间地印上L.Vuitton标志字样。
路易.威登的儿子乔治.威登在1880年就全面接管了这份家业,所以在1911年为卡地亚父子打造订制珠宝旅行保险箱的人,也是这位“富二代”。不过,他绝对是路易.威登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掌管期间,为品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包括:1894年推出了啡白格子新图案,并相间地印上L.Vuitton标志字样;1896年创立了著名的LV商标;1914年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70号开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旅行皮具专门店;并将路易.威登品牌推向了全世界等。
除了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外,乔治.威登还是一位收藏家,而且对古董箱包颇有研究。其还因为1894年以小路易.威登笔名撰写并出版的《从古至今的旅行》一书,于1896年被学士院授勋,并在第二年获得巴黎国际展会大奖,该书追溯了箱包从古代到19世纪末的历史。
言归正传,路易.威登为卡地亚设计师的这款旅行保险箱,即使放在今天,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也毫不逊色,而它最独到之处,就是让旁人丝毫不会对箱中之物起好奇心,而这或许就是珠宝商最需要的神秘旅行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