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纳百时尚之殇
标签:
上海巴黎男装周独立设计师潮流旗袍原宿流行文化日本 |

1935年英国版《VOGUE》1月刊封面,当时的上海已能买到《VOGUE》等国际时尚大刊。
上海,或许是最早浸淫于西方时尚文化的中国都市,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已经可以买到《Vogue》、《Harper's》、《Bazaar》等众多世界时尚大刊。而好莱坞电影在上海滩的风靡一时,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等老牌高级百货公司的存在,使得那时的国人不但可以了解西方最新的时尚流行,而且也有机会穿着最潮流的时装。

当舶来品的大行其道时,并没有阻碍本土时尚的发展,旗袍这种因“旗人之服”而得名的服饰,虽然出现于北方,但却兴旺于上海。上世纪20年代,经过改良之后的旗袍在上海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吸纳了西式立体剪裁,特别加入了连衣裙、晚礼服等时装元素,突出女性玲珑有致的身体曲线,这些都是与当时巴黎的时装流行紧密相关的。可以说此时的旗袍,是除保留原有中国独特服饰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在裁剪、装饰、质地、趣味上的再创造,而时至今日,旗袍不但仍流行于国人中,甚至还常常被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师搬上T台,它可谓上海纳百家时尚之长的最佳范例,而这也正是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精髓所在。
说到胡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海滩可谓红极一时,脸上招牌式的酒涡,成了美女的重要标志,而身上穿的旗袍,戴的首饰,也都一下成为普罗大众追逐的热门物品,她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FASHION ICON。
但49年之后,由于整个国家对于西方流行文化实行摈弃和批判的态度,即使上海在小范围内保留一些过往的传统和时尚精神,但整个本土时尚文化的根基已荡然无存了,而经过近30年的封闭,虽然经济又开始高速增长,虽然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快速接收着来自西方的最新流行和各类品牌,但却似乎对于本土时尚的发展欠缺包容,而这直接导致了本土设计的萎靡。

有人或许会说上海国际时装周红红火火,但如果你是知情人,就知道个中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不多,它更多是为上海塑造“时尚之都”的政府工程摇旗呐喊而已。而真正代表本土时尚未来的独立设计的处境,不只是尴尬,绝对是艰难。有一位我认识的上海独立鞋履设计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悲凉的感觉。——“即使是面对我们认为的最低端的生产厂家,你跟他们说我的设计在巴黎男装周走秀,在国际顶级的SELECT SHOP售卖,根本是对牛弹琴,对他们来说没有价值,他们只会关心你在那里卖了几双。比如答案是几百双,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如果你告诉他们我每年订单是10万双,他们就成哈巴狗了。”

其实,上海本土时尚也不是没有过令人憧憬的时间段,回到在04—06年期间,不少80后的设计师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他们大多数是受日本里原宿潮流文化的影响,但到今天,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少,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个人专业度,以及消费者认可、缺少专业投资人等大环境因素。

所以在这个曾经海纳和包容了中西时尚文化的潮流地,就出现了一边是南京西路,国际大牌们,排着队等着进入各个新建的高端商场,销售量年年攀升,皆大欢喜;另外一边却是少数本土独立设计师苦苦支撑,每天活在刀口上,现金流如果明天断了,就倒闭了,随时瞬间死亡。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坚持着。这些设计师不像一般做生意的,做的都是最难赚钱的生意,原因只有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不能不说是上海海纳百家时尚之殇,竟然无法给这些执着自己理想的创意人,留下稍微宽松一点的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