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2009-11-30 22:27:46)
标签:

九月刊

meryl

streep

anna

wintour

vogue

grace

coddington

时尚电影

   熟读武侠经典的各位,对于过往武林各大门派名号,想必早已了然于胸;少林、武当,当仁不让的泰山北斗,实力伯仲之间。时尚与武侠,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时尚电影领域,纪实片和故事片两大派别,地位却犹如武侠世界的少林和武当,前者点滴皆是主人公生活写照,赢在背后的故事,彷佛真实且极具冲击力的少林功夫;而后者则以精彩情节和大牌明星引君入瓮,一招一式,胜似写意且不受拘束的武当剑法。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穿PRADA的恶魔》海报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小说《穿PRADA的恶魔》的作者Lauren Weisberger

 

    谈到“武当剑派”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穿PRADA的恶魔》这部影片。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畅销小说的电影,以作者毕业后在美国版《VOGUE》杂志担任主编助理一年的工作经历为背景,毫不隐讳地描写杂志社新人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可以说《穿PRADA的恶魔》第一次让对于时尚懵懂初开的国人,领略了外人看来十分神秘的时尚杂志的些许内幕,虽然电影里很多情节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但是它极大地满足普罗大众的好奇心,上映2周全球即斩获一亿美元票房。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扮演米兰达的Meryl Streep

 

   片中那位由奥斯卡影后Meryl Streep 所扮演的“白发女魔头”米兰达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因为小说作者个人的那段工作经历,因此米兰达的原型被直指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Anna Wintour

 

   那真实生活中的Anna Wintour是什么样呢,顶级时尚杂志是否真如电影所描述的那般光鲜亮丽,抑或是尖酸刻薄呢?经过《穿PRADA的恶魔》的普及教育,相信不论是谁都有兴趣更深入地一探究竟。而上个月刚刚上映的纪录片《9月刊》,似乎更像是“少林拳法”的后起之秀,首映票房即位居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五位,对于各位关于时尚杂志的种种疑问,片中也用真实的镜头一一作了解答。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The September Issue》海报

 

  The September Issue》(又名:九月刊),其实是一部记录了美国版《时尚》杂志主编Anna Wintour和她的团队,筹备2007年九月刊的出版全过程的纪实影片。片中不但真实记录了Anna在工作和生活中方方面面,并且介绍了美国版《VOGUE》另外两位幕后“灵魂人物”,执行主编Andre Leon Talley和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以及三人之间不同的性格和工作中的诸多趣事。如果说《穿PRADA的恶魔》是时尚教育的“普及版”,那《9月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级教材”。

 

时尚电影娱乐化

 

   时尚题材纪录片一般不太可能获得高额票房,原因很简单,就如同纪录片在电影大家族中地位一般,虽然艺术造诣不凡,但是缺乏大众乐见的跌宕情节和好莱坞当红女星。从Yves Saint Laurent到Karl Lagerfeld 再到Marc Jacobs,电影作品虽然不错,但它们仍属小众。

但最近10年间,各大时尚杂志和热门时尚博客关注的热点已从设计师、模特、时装转向了时尚名流、好莱坞明星,乃至她们之间的各类花边新闻。像Marc Jacobs这样愿意大肆裸露身体,善于作秀的明星设计师其实并不多;而一般人对于时尚界的所见所闻,也多是皮毛,远远不能满足人类贪婪的好奇心,因此时尚题材纪录片的日渐走红,也就不难解释了。

   此类题材影片的观众群体,近年来在国内同样增速明显。就影响力而言,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完成的Yves Saint Laurent、Karl Lagerfeld两位大师的传记影片,绝没有当下《The September Issue》(又名:九月刊)这样的风头。只是如今的时尚早已背离设计的初衷,成了取悦大众的玩物,幕后的故事远比T台上的设计曝光率高,综其原由,就是时尚的娱乐化趋势。

 

跨越三年的“九月刊”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The September Issue》导演R·J·卡特尔

 

   相比于一般电影1年左右的制作周期,《9月刊》从拍摄到剪辑历时3年。该部影片由艾美奖导演R·J·卡特尔执导,他向来以视角独特著称,参与制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拥有着其鲜明的个人印记。而拍摄《九月刊》的目的,就如同他在《战争寓所》(The War Room)里,为了探讨政治而下的定论一样,就是带领观众走进一个他们只是单纯地知道却并不了解的世界。

谈到与美国版《时尚》杂志的合作,卡特尔回忆道:“有一天,我不经意间看到一篇《纽约杂志》上有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时装学院庆典的报道,通篇都是在介绍Anna Wintour和她的《时尚》杂志,不过我对她其实并不是特别地了解。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类似的话题,关乎的是那种站在某个领域的最尖端并能运筹帷幄的大人物,即使身处一种被高度关注的环境之下,却仍然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进而推动时代的发展 --显然,Wintour就属于这种人。确定了目标之后,我马上给《时尚》杂志的编辑部打电话,同时也来到了纽约,我先是与Wintour的公关传媒总监Patrick O'Connell(帕特里克·欧康诺)做了几次深入的会谈,虽然期间并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当时就有一种预感,觉得这部纪录片肯定能拍成。”
   几周之后,卡特尔接到了Patrick O'Connell打来的电话,他表示:“ O'Connell对我说,Anna Wintour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不过需要我后天到编辑部进行详谈……说实话,我当时的感觉就像被召唤去觐见女王一样,我更愿意乐观地认为,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她,使得她愿意配合我拍摄一部这样的纪录片,但事实上,她却给了我更好的建议--说实话,以《时尚》杂志的九月刊作为影片的故事结构,确实这是由她提出来的想法。”

   而这种选择,似乎也是在为一段传奇留下永恒的记忆。2007年的九月刊,保持了几个至今仍无法超越的数字:单本杂志的重量超过4磅,销售量超过1300万册。为了这部电影,R·J·卡特尔与摄制组的成员拍摄了长达300多个小时的内容,后期剪辑的工作差不多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真实的Anna Wintour

 

   一部电影有了好的导演,演技出众的演员自然不可或缺。一号女主角,当然是Anna Wintour,虽然她并不是专业演员,但是举手投足间的做派完全不输于好莱坞的女星。电影中,她展现了如《穿PRADA的恶魔》里米兰达般的果断、对品质的执着和大权在握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当杂志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精心拍摄地以John Galliano为灵感的时尚大片,呈现在Anna Wintour面前时,只看了几眼,她就不留情面地予以剔除,理由是画面太繁琐了。而当距离9月刊截稿出版只剩5天的时候,因为对一组大片效果不满意,Anna Wintour更是要求手下重拍,要知道《时尚》杂志每一组大片的拍摄费用大约为15万美金,可见对于品质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就是这位主编立足时尚界的不二法则。

   当然作为纪实片,经常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主人公内心的微妙变化。9月刊封面人物的拍摄,杂志邀请了秘鲁著名时尚摄影师Mario Testino。原定的拍摄计划中,应该有一张以罗马竞技场为背景的照片,但是摄影师因为个人喜好,没拍这一张,听到属下汇报时,Anna Wintour顿时一脸愕然,或许此刻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被人忽悠了。而之后当Mario Testino再一次来到杂志社,观看自己拍摄的那组大片时,在座的Anna Wintour明显没有好脸色,一言不发。

当然除了威权的一面,Anna Wintour也有可爱的真性情,当谈及为何投身时尚杂志时,Anna回忆起父亲询问自己是否愿意加入《时尚》杂志时的场景,那一刻的笑容,让我们觉察了她可爱的一面。

 

下一任“女魔头”是谁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

 

   这部时尚大片不可替代的女主角,除了Anna Wintour,当属杂志的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一头红发,面白如霜,时常以男装示人,似乎她长的更像威仪不可侵犯的“女魔头”。

   不过在发布会前排,当别人窃窃私语或心不在焉的时候,你却总能看到她认真地做着笔记。相比那些活跃于镁光灯下的明星造型师,身为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的Grace 更像一名严谨、低调的专业人士,她不属于好莱坞,然而,在不情愿中拍摄的《九月刊》,却大大提高了她的知名度。Grace可以说是片中最富个性的人物。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对工作的全心投入,时尚灵感产生的喜悦,与Anna 开会时的争锋相对,以及作品被“毙”的沮丧。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Grace Coddington年轻时拍摄的时装大片

 

   这位来自英格兰小镇的前超模,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或许不会选择时尚编辑这条路,但是这一转行就是40年。为了表彰她的卓越贡献,2002年9月,《Vogue》杂志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她个人的摄影集《Grace: Thirty Years of Fashion at Vogue》,其中真是大人物云集,包括David Bailey, Cecil Beaton、Patrick DemarchelierPeter Lindbergh、Steven  Meisel、Helmut Newton、Irving Penn、Mario Testino, Ellen von Unwerth、Bruce Weber等众多殿堂级摄影大师,而本书前言的撰写人,就是Anna Wintour和Karl Lagerfeld。可见这位Anna背后的低调女子,在时尚界绝对属于重量级。说不定哪天接手Anna Wintour,执掌美国版《VOGUE》的就是这位性情中人。不过相比于Anna的高调做派,Grace Coddington似乎过于幕后了,而这或许就是她与主编位置的一步之遥吧。

 

不可不看的大师作品

 

   如果各位看客对于时尚题材的纪实影片,还意犹未尽的话,以下几部记录时装设计大师们真实生活的片子,想必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或已不在人世,或已退出时装设计的舞台,即使仍孜孜不倦的,也早已步入古稀之年。

可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像Yves Saint Laurent那样,可以统治一个时代的人物已经很难再出现了,现在的明星设计师更愿意大肆裸露身体,以作秀来博取眼球。在这个“快时尚”的年代,这些有关大师们生命的影像纪录,是时尚粉丝们重新认识高级时装和高级时装设计大师的珍贵资料,所以它们不但值得观看,同样也值得收藏。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Yves Saint Laurent :His Life and Times》海报

 

1、《Yves Saint Laurent :His Life and Times》(Yves Saint Laurent:他的生活和那个时代)(2002)

推荐理由:完整记录Yves Saint Laurent 生命历程的影片。

2、Giorgio Armani的时装帝国:超越四季的大师》(2006)

推荐理由:这位一向拒绝媒体拍摄的意大利大师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纪录片。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电影《Valentino:末代君主》海报

 

3、《Valentino:末代君主》(2008)

推荐理由:像YvesSaint Laurent 和Valentino 那样的大人物说不定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再会出现了。

 

时尚之西风东渐

 

   时尚本来就是个西洋玩意,近现代时装更是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巴黎,因此世界时尚工业的条条框框,到目前为止基本还是由欧美国家说了算。相比于西方世界一百多年的时尚发展史,国人真正接触时尚还是改革开发后的30年,而时尚真正在国内风生水起则只在近10年间。虽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但对时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不完全和其市场地位接轨。

说到底,中国的时尚业仍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从每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到每期的《ELLE》、《VOGUE》杂志内容,乃至顶级时尚杂志主编行事风格和个人做派和行内人士谈论“混搭”定义,都是巴黎、米兰吹什么风,中国的时尚天空跟着“变天”。而时尚电影的这股西风,毫不例外地也吹到了中国,从号称中国第一部时尚电影的《时尚先生》的稚嫩,到威尼斯影展获得最佳纪录片大奖的《无用》,再到徐静蕾新片《杜拉拉升职记》中《欲望都市》和《穿PRADA的恶魔》金牌造型师Patricia Field的加盟,中国时尚题材电影正步步升温。而《九月刊》的热映,或许会让中国电影人更多地将镜头瞄准时尚这个之前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时尚芭莎》杂志主编苏芒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中国版《ELLE》杂志主编晓雪

 

说说“时尚电影”那些事

中国版《VOGUE》杂志主编张宇

 

   说到《九月刊》,就不得不提Anna Wintour,那中国版的“时尚女魔头”到底在哪,苏芒、晓雪、张宇应该是不错的候选者。作为《时尚芭莎》、中国版《ELLE》和中国版《VOGUE》这三本国内顶级时尚杂志的女主编,其中苏芒打的是明星牌,连续7届芭莎明星慈善夜,两岸三地当红明星共襄盛举,本年度更是筹得3100万的善款,明星圈内拥有好人缘绝对是时尚主编成功的重要法则;而《ELLE》的晓雪之前与湖南卫视《快乐女生》的合作,虽说被不少人诟病,但真人秀节目与时尚的“跨界婚姻”成功的例子已不在少数,从《Project Runway》到《America's Next Top Model》,收视率上的大红大紫,明星与大牌设计师的频繁亮相,不能不说他们也是借节目来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因此只能说《ELLE》的这次跨界合作,选错了平台,虽然吸引了眼球,但是败掉的是杂志的品味;而较前两位从外形上更接近Anna Wintour的张宇,连发型都COPY,看来是下定决心要做中国的“女魔头”,不过目前看来,她只能算形似,威权和大牌作风虽然像极了《穿PRADA的恶魔》里的那位米兰达,也拥有众多时尚杂志的工作履历,但中国版《VOGUE》杂志和在线网站的表现却只能用及格来形容,远未到“造梦工厂”的地位。坊间曾传言她在巴黎秀场对于某中国同胞的问候,来了一个招手保安将不是这个座位的人士请走的举动,看来她的恶魔的功力虽远未到火候,但脾气倒是速成。

   不过Anna Wintour真正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绝不是仰仗主编的头衔,而是几十年在英国版、美国版《VOGUE》杂志的优秀履历,对于潮流先人一步的判断,与大牌设计师、各大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好莱坞明星良好的关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Anna的高调作风上也是为了谋求杂志的曝光度,毕竟发行量和广告页数才是康泰斯特这个幕后老板衡量“女魔头”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中国的这三位女主编可谓任重而道远,千万别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

(该文部分内容已由《南都生活周刊》发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