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2009-11-02 01:09:35)
标签:

南京

明孝陵

朱元璋

明朝

陵寝

神道

旅游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狮子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狮子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狮子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狮子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貔貅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骆驼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骆驼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象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麒麟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麒麟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马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石马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武将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武将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文官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之文官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尽头复建的棂星门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之大红门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享殿的三层须弥座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享殿须弥座上的精美石雕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享殿须弥座上的精美石雕

秦淮风月中的霸王之气—明孝陵

   明孝陵方城,城楼上的明楼为今年复建,前面的石桥为升仙桥,方城后的大土冢下几十米处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神道,专属于封建帝王的往生之路。南京,一个有着太多才子佳人往事的六朝古都。可是真要把帝王的霸道和秦淮的风月联系在一起,还真有点突兀。

   前一日刚刚夜游十里秦淮河,只是那一抹秦淮风月早已淡泊在往昔岁月中,留下的只有人工的矫揉造作和商业的大肆入侵,多少有点缺憾,远非我轻舟西湖上所得的那份快意可比,可见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如果保护不当,只能是形而上学的伪道学,而毫无历史传承的精彩其中。

   南京即使曾为都城,似乎也沾染了江南那种阴柔的习气,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如北京、西安那边的霸王气度,然而在大明王朝南京故都唯一的帝王陵寝—明孝陵中,我还是感到了几百年前那股帝王之气,只是此刻它的主人正沉睡于地下几十米的地宫之中。

   明孝陵的神道,应该说是帝陵中保护的比较好的,狮子、貔貅、骆驼、麒麟、马、文武官依次或立或卧,栩栩如生,可以说代表那中国古代石刻的最高水平,谁让它的主人是皇帝呢。这条神道远比其他帝陵来的俊秀,两旁绿树悠悠,清风拂面,少了肃穆之感,只是神道的宽度我有些许存疑,似乎窄了点,那十六人抬的梓宫通行有些不便,估摸是后人将石刻的位置作了些许移动,不过这丝毫无损于它们的精巧细致,恢宏大气,可以说明孝陵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条神道。

   缓步跨过神道尽头的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作为孝陵重要设施之一的原享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现存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但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殿后100余米处便是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过了大石桥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方城、明楼、宝顶。方城、明楼、宝顶: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54级台阶的幽深隧道,拾级而上背后凉嗦嗦,一股阴冷之气迎面而来。

   出了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显然为后人所制。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原为重檐黄瓦大屋顶建筑,屋顶早已毁,仅存四壁砖墙,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此次去的时候,明楼复建工程已经完毕,升仙桥下望去,还是颇具威仪。

   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的地宫就在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虽然无缘得见地宫真容,但是地宫安然无恙本就是一大幸事,还是让先人安居地下的好。

   就如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所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所以还是很值得一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