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坛经》学习笔记003
许多佛经中都有“如是我闻,一时.......”的开头字句。《六祖坛经》的开头更加简略,只是“时,大师......”。都没有确切的时间描述。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印度文化对时间概念的漠视。这是真的吗?我没有看过其它的古印度文献,对于其中有没有时间的记载不清楚。但是就我所知道的,至少佛经,包括坛经中是没有确切时间观念的。那么我的疑情:就是为什么这些超出三界的觉悟者的境界中没有时间的观念?我的疑问延伸的是:在一真法界中,有没有时间的概念?
从佛法上讲,“万物唯心造”。我们所处的器世间,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心无明的业力而得出的果报而已。而作为这个器世间的特性的“时间”和“空间”自然也是心的产物。“大乘起信论”中似乎描述了“心”是如何的创造出从“三细”到“六粗”的整个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土水火风”四大,“虚空”等器世间的种种要素。在这之中,“相续心”被创造出来。在这之中,“时间”被创造出来。虽然在本源上讲,真心都一样,但因众生而各有表现的差别。不同的众生,“心”创造万物的过程也各不相同。创造出来的器世间也各不相同。因此,虽然我们都同处娑婆世界,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及同一个世界的时空系统。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赌场,张三和李四的时间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张三赢了钱,时间过得很快,天空也格外开阔。李四输了大钱,时间很难熬,道路都变得狭窄。(注:即使是纯粹的物理研究,也都发现时空的相对性——不同的观察点,时空体系是不同的。记得接触《时间简史》这本书时,好像是说每一个人的时空体系都是不同。坦率的说,我不懂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了几次也学不进去,但是他们对于时空的这个新见解倒是被我牢记在心。)这些都是我们还处于凡夫的境界才独有的现象。那么那些超出三界的觉悟者们,他们已经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断了心的惯性的相续运作,是不是他们所处的一真法界是没有我们所有的这些诸如“时间”或者“空间”的概念的?因而他们在表述他们一真法界的经典中因而也就没有了我们所惯用的时间记载,而只是一种方便众生的表述“一时,”甚或“时”?
也是基于这样的时空观,我思维的野马又接着向前肆意狂奔:
1 同一个生命的的不同阶段,时空也是变化的:既然时间和空间都只是心的产物,都只是万法中的一法,那么它也肯定是“无常”的。当我们的色身还在的时候,我们拥有正常的时空观。那么在死亡后的中阴身阶段,甚至在睡梦中,或是在禅定中,时空是否消失或都有不同的表现呢?我亲身体会过:在睡梦中,短短的时间内经历漫长的一生。在死亡后的中阴身阶段,我听说(以前也许经历过,但忘了。)神识是可以自由的穿越空间随心意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2 前世,今世和来世是平行的而不是相继的:在一世的时间体系中,我们的经验是时光不能倒流。事情的发展有不可逆转的前后之分。那么,站到前世,今世和来世的高度,每一世的时空系统都是互相独立的,因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前世一定早过今世,今世一定早过来世。记得好像海云法师说过“过去,现在,将来三世是同时的而不是前后相继的”。这句话令我震撼和深思。是不是说生命好像一棵大树,每一根枝条开出的是一世的生命之花。我们的凡夫只能同时,或者说只能同时感受到其中一根枝条上的生命之花开放。当我们凡夫的生命依次在不同的枝头开放的时候,我们就以为我们生命只能是由一个枝头到另一个枝头,感觉到好像是由一生到另一生。这里,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到了:那就是我们似乎觉知到我们的生命不是一生一世的次第相继,我们是一棵从无始以来,本来存在的参天大树,和阿凡达里的那棵大树一样大。由于一个无明的缘故,我们很长时间以来只在某一根枝条上开花(海云法师说凡夫的生命的单行道。)。而其实我们是可以让我们的所有的,数以千万计的枝条同时开花的。释迦牟尼佛的树都开花了。阿弥陀佛的树也都开花了。慧能大师以及无数的佛菩萨的生命之树都开花了。于是我们见到的佛菩萨们就有了无数的报身化身,出现在尽虚空遍法界。
3 因果是相互作用的:既然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的平行的,那么何以理解其间的因果关系运作呢?一般的我们知道,过去世的业力造就了今生的果报,今生业力也就注定了来世的果报。但是根据觉悟了的时空观,我们知道因果之间并非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前因后果”关系。因果只是一种生命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互动的关系。即是说因地决定了果地,果地也反过来决定了因地状况。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的身语意影响的不只是我们所谓的未来世,也影响到我们的过去世。因为过去世,未来世和现在世都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有限的部分,都只是我们这棵生命大树上的三根枝条。既然我们身在迷中,只能感受到现在世的存在,只能决定现在世的身语意,那么,我们目前当下的所有行为,影响到我们包括其它所有世在内的人生状况。比如无着菩萨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你当下一次怒火就可以摧毁你在其它世所建立千劫福德善根。另一个故事: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山打坐被韦陀菩萨救护而生慢心,韦陀说:八万大劫不再来护法。妙禅师因而痛哭深刻忏悔。不久他又掉下山崖,而韦陀又来护法。妙禅师不解。韦陀说,他的痛哭忏悔早已使时间过了八万大劫。正是因为因果的这种互动关系,使得忏悔具有真实的意义,也使得我们的修行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