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焦高考 ,您应该做怎样的家长

(2008-05-23 08:45:15)
标签:

教育

育儿

高考

焦虑

家长

     很多研究表明,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焦虑是互相传染的,家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和言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反而适得其反。”胡慎之说,“按照对待孩子高考的态度,大致可以把家长分成以下几类,家长对号入座,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再加以解决。”
 

  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紧张焦虑型:自从孩子上高三,家长的心就悬在半空中,吃不好,睡不香,不是担心孩子的成绩,就是担心孩子的身体,句句话不离学习,事事都和高考联系。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很焦虑,或者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事无巨细型:临近考试,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晚上家里不让开电视,鸡鸭鱼肉、水果不断,孩子的一切愿望都竭力满足……家里的一切都围着“高考”转。这些行为看似关心呵护,实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漠不关心型:这些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应酬,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漠不关心,好像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

    极不信任型:要么对孩子的成绩失去信心,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训斥、挖苦甚至打骂;要么面对孩子的成绩总是不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被抹杀了进步的潜力。虚情假意型:当着孩子的面说“你成绩不错,一定能考不错的大学”,背后却表示孩子实力不济,不指望他能考上大学。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让孩子知道后,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信心。

    沉着应对型这类家长面对孩子高考,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应该认真对待,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很清楚孩子的能力,也充分信任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合适的帮助,让孩子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高考。

  

      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根除高考焦虑的根本方法是:正确认识高考的目的。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高考时为什么如此紧张焦虑,是因为他们赋予‘高考’太多其他的意义。”胡慎之说,“以下五种高考目的,在家长中比较普遍。一是光宗耀祖,认为孩子应该考上名牌大学来为家族争光,这样在亲朋中间就更有面子;二是自我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希望孩子能够做到,借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三是极地反击,由于某种原因,一直生活在自卑中,觉得孩子要是考上好大学了,自己就能出人头地;四是高IQ低EQ,认为成绩决定一切,成绩好了,考上好大学了,一切都不成问题了;五是成为自己,这类家长自视优秀,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优秀。”以上五种表现虽有差别,但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父母利用高考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把高考当做是自己的事,他不会产生要对高考负责的态度。如果他是“自我牺牲型”的考生,这些“期望”就成了埋在心里的压力,一旦发挥不好,没有达成期望,很可能引起心理、情绪的强烈波动,引发问题;如果他是“漫无目标型”或者“笑傲江湖型”,很可能更加不把高考当回事,甚至逆反消极对待。

所以,对家长来说,“首先应该对高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看做是孩子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点,而不是一个结果,更不是达成自己某种心愿的工具。同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高考,既认真对待,又不当做是唯一的道路而过分紧张。”胡慎之建议说。

 

   

那么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家长呢?

     1.满怀信心,相信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对孩子有信赖感,充满信心。

2.不要给孩子制订每门科目考试分数指标,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否则就会给孩子加压。

3.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吃饭时或休息时听听音乐,不要在孩子复习时轻手轻走进他房间,又送牛奶,又送水果。

4.坚决避免家庭纠纷,家长不要在考生面前争吵。

5.不要替孩子清理书桌、书包、床头,以免孩子为找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而烦躁。

6.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后果

7.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对考生的考试用品、准考证等东西做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去考场的路线、赴考场时间做必要提示。

8.如果孩子不同意送考最好不要送。不经他同意,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他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考试压力。

9.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最好不要和孩子谈填报志愿的事,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10.不要在考试期间打听孩子考试情况,否则易引起孩子情绪波动。万一某科考试失利,要鼓励他看清自己优势所在;当孩子认为考得不错,家长不要表现得大喜,但应及时鼓励;从孩子脸上看,如考得不理想,家长也要鼓劲,切忌露出不悦与沮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