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古今异义)——(词语篇)

(2017-10-27 11:0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中语文教案、资料

古今语言的演变(古今言殊、古今异义)

——(词语篇)

一、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

“江”“河”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如:

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今专指黄金。

2.“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丈夫”,指成年男子。

4.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

“丈夫”此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此指出使的人。今指出门所带的东西。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此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2.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

“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3.“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

“中原”,此指原野,今指中原地区。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此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

四、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此指批评议论,中性词;今指恶意中伤,为贬义词。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此指地位地下,“鄙”指知识浅陋。;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

3.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爪牙”此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

“明哲保身”此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5.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杨雄《法言·问神》)

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浑浑噩噩”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6.行为偏僻性乖张。(《林黛玉进贾府》)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7.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8.(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水浒传》(第十二回))

“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五、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如:

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2.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

“怨”此指仇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3.亮疾病,卒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古代的“病”含有病重的意思,“疾”常指一般的生病;现在“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

六、词义强化

1.侯(指侯的爵位)自我得之,自我捐(捐弃)之,无所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2.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怨恨,不满)之。(《荀子·尧问》)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 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①也!于 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杇(Wu):同“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 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 备。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七、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目”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又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谢”古义:道歉(也有谢罪,告诫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