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乾坤容我静
乾坤容我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20
  • 关注人气: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现代新诗鉴赏试题

(2016-09-19 09:53:56)
分类: 现代诗歌、散文、小说鉴赏

高考现代新诗鉴赏试题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多以古代诗歌为主,而现代新诗鉴赏试题则较少涉及。现代新诗鉴赏试题首次出现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此后接连再现于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和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中。再后来就无缘高考了。

高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新诗数量也较少。除了初中选入 几首现代新诗之外,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为例,只在必修1第一单元开设了现代新诗的阅读鉴赏,入选的只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但可以肯定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要求“阅读鉴赏中文文学作品”,文学鉴赏也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曾经繁荣兴盛、独领风骚,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独辟蹊径、增色无限的现代新诗,总不该永远被冷落甚至缺位退场,无论是在语文教材中还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

所以有必要对1999年至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新诗鉴赏试题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并精选一些现代新诗以供同学们拓展阅读和训练。

一、高考现代新诗鉴赏试题例举

1.(1999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解析】答案为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即是指诗人自己。题目“我爱这土地”中的“我”,应该包括作者在内。只不过作者在全文中运用比喻手法,“我”与“鸟”是同一的、不可分的,“鸟”就是“我”。抒情要有一个载体,要有一个“象”,用时髦点的话叫“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人的对象化”、“对象人格化”,这是新诗鉴赏和写作都要十分注意的。
2.(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安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 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答案解析】答案为C。“冲破冰冻严寒”喻指冲破重重阻挠、障碍、艰险,而第一节只是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反应,两者没有直接联系。且“警告、确讯、遥指、渴望”都是从心里的期盼之意,并没有反映出“冲破冰冻严寒”之意。要注意新诗中常用的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
3.(200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答案解析】(1)答案为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看法。因为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评说的。这句之前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之后用了一个逗号,说明前后是一体的。看问题的人就是作者自己。(2)答案为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从有关诗句“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可知,这里的“你们”指代“稻束”。
4.(2001年北京春季)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答案解析】答案为D。从作者抒发的情感来看,A、D两个选项的表述是互相对立的,答案一定在这两个选项中。从文中的语句“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和作者写作诗歌的时间看,作者的情感应该是积极的。这正是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可以体会到的。D的表述错误。

5.(2001年全国卷)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解析】答案为D。这首《海》写于1956年,是他所写大海组诗中的一首。诗人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这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从一阵阵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这是从嗅觉方面来写的;诗人从自己被打湿了的衣角中感到了大海的温度,这是从触觉方面来写的;半夜醒来,诗人又听到了大海的涛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诗的语言朴素,不花哨,所以说A项对这首诗的赏析是恰当的。诗的前两句是写远眺;三、四句是从远望到靠近大海,已能闻到大海的气息;五、六句更是接近大海,海水的波浪已把诗人的衣服都打潮了,可知这是由远而近,大海给了诗人不尽相同的感觉。前两句很显然是写白天,最后也明白地写了是“深夜”,因此也可以说白天、夜晚,大海给诗人也有不同的感觉。从全诗看,诗人确实是从远写到近,从白天写到夜晚,写出了层次,从这可以看出,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诗人写大海,用了拟人手法,不是干巴巴地写大海的颜色、气味、涛声等,而是 “从碧澄澄的天空”,诗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并从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假如说这种还是直接写出的话,那诗人又从摸着自己被海水打湿了的衣角,感觉到了大海的“体温”,这很显然是绕了个弯子来表述了。最后不直说大海的涛声,而将它说成是“你有力的呼吸!”“气息”、“体温”“ 呼吸”这些词语都赋予大海以生命,将大海人格化了,这些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感觉的升华,因此C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毕竟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它丝毫也没有透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出诗人的人生哲理,因此D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6.(2002年北京春季)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答案为C。对诗的主题理解错误。《小路》是一首出色的诗。它立足于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思考和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没有传奇色彩,很少大悲大喜,因此表面看来是量的重复,人们变得麻木不仁。但冯至有诗人的慧心慧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用非常独特的感觉转化为诗。选这首诗的意图是让大家学会欣赏表面上非常平淡,但骨子里非常丰富深沉的东西。这首诗体现了杜甫诗风对冯至的影响。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表面上多么平淡,骨子里却是最深的伤痛。《小路》与卞之琳的诗《断章》式的思考可能是一脉相承的,充满着思维的辩证法。因此冯至能从几只小狗晒太阳的小事中,看见阳光与温暖会融入它们的叫声,“在深夜里吠出光明”。它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现象,最伟大的东西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东西,诗意的东西就隐藏在表面平淡的事物里面。

二、现代新诗鉴赏拓展训练

1.对艾青《煤的对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答案解析】A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准确解读诗歌,鉴赏者必须作合理想象。对抒情主体"我"的种种理解不能脱离诗歌语境。"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在诗歌文本中没有依据。

2.阅读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片断,作于1920年),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A.“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的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D.“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

【答案解析】B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新诗中的意象,指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这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新诗则更注重意象的生成。这首抒情诗意象明晰,“年青的姑娘”不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从诗歌副标题即可识别。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解析】A 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高中第四册《现代诗歌的鉴赏》)。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显然,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一致。

4.陆俏梅《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空缺的词句和原作一致的一项是(  

喜欢你把我看成操着吴腔越语的女子/总是缠绵绵在三月的经纬上相思、流泪/把三月的雨丝①/把三月的花枝②/然后一点船篙高绾裤腿躲进杨柳岸这边
  我双眼皮的湖泊/波动着一页一页如岁月摇动的桨声/一阕一阕婉婉约约地折叠起来/折叠起一部重感情的地方志/第一页是③/第二页是琵琶女浔阳江边的琵琶语/第三页是④
  第一诗段:a.当作芬芳美酒 b.插得满身都是 c.梳成好看的发式挂在背后
  第二诗段:d.王昭君独留青冢的千载泪 e.西施清脆动人的捣衣声 f.白娘子多愁善感的儿化韵
 A.(1)a(2)b(3)d(4)f                 B.(1)a(2)b(3)e(4)f
 C.(1)c(2)b(3)e(4)f                 D.(1)c(2)b(3)f(4)d

【答案解析】C 这首诗把南方比作一位多情女子,语言别有动人的韵致。“把三月的雨丝当作芬芳美酒”,语言苍白无诗味,排除a;“第一页是王昭君独留青冢的千载泪”,王昭君在北方居留,且“千载泪”和全诗情绪不吻合,排除d。“雨丝”与“发式”、“花枝”与“插”联系紧密想象合理,考虑历史典故的时代性和文化内涵,两个诗段空白处只能分别选用c、b、e、f。

5.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草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

【答案解析】D 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一叶叶翻阅历史",应当为少年的壮志中年的拼搏而欣喜,涌起的是一种人生无悔的情感。所谓"理不尽的哀怨"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分析。

6.对顾城《生命幻想曲》中的隐喻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让太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A.以“瀑布”隐喻“阳光”,以“洗黑我的皮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B.以“纤夫”隐喻“太阳”,以“绳索”隐喻“阳光”,纤夫“拉着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明。
 C.“纤夫”背着“绳索”“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D.以“皮肤”被“阳光”“洗黑”,隐喻经过了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创伤。
【答案解析】D 比喻是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段。与古典诗歌比较,新诗常用隐喻。新诗中的隐喻,本体往往不出现,需要鉴赏者据语境分析。引诗存在一种复杂巧妙的比喻结构,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这首朦胧诗的本体没有出现,分析必须注意合理性。“皮肤”被“阳光”“洗黑”暗示诗人希望在光明世界中锻炼得更强壮这一理念。“心灵创伤”这一说法与诗歌昂扬向上的情绪是不吻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