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21
  • 关注人气:1,0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后氏之外的另一种夏人

(2016-01-14 19:52:56)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大夏

民族


禹接替舜为部落联盟共主,称夏后氏,《史记·夏本纪》“夏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 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古本竹书纪年作阳城,非阳翟)

 

原来夏是禹成功后的封地,所以禹也曾被称为“戎禹”,因他出身原不是夏人是戎人(生于石纽,在汶山广柔);或称“崇禹”(《逸周书·世俘》),《尧典》“伯禹”传“禹代鲧为崇伯”。那么“夏”是在他被封之前已有此名,禹被封为夏人君长,故才称夏后(夏王称后,如古本《竹书纪年》后启、后相、后泄、后桀,即因戎语首领为“后”,比较藏文hgo),而不单称有夏。

  

这就如周王弟叔虞被成王封为唐君,故称唐叔,但那里不仅原是周王所灭唐国之都,也是一处故夏虚,所以《左传》定四年叙述分封唐叔事:“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注:夏虚,大夏,今太原晋阳也),新君来了,不是靠周法还拿原住民的习惯法来管治。后来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三家分晋后魏国自命晋国正统,还“乘夏车,称夏王”(《战国策·秦策四》)。

此处故夏虚也称大夏之虚。《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季曰实沈,……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括地志》“夏后别封(尧裔子)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这都把夏后与大夏分别开来,对着说。

 

《尚书》在夏后氏之前,已提到夏。《尧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伪孔传“猾,乱也”,《史记》集解引郑玄注“猾夏,侵乱中国也。”牟庭《同文尚书》“按,猾夏者,谓中夏人之狡猾者。……僖二十一年《左传》曰;‘蛮夷猾夏,周祸也。’谓或蛮陌外夷,或中夏狡猾之人,皆为周祸,非谓蛮夷侵中夏独足为祸也。”这些猾夏还和蛮夷一样成了皋陶专政的对象,因此俞樾《俞楼杂纂》25又引《孔宙碑》“是时东嶽黔首、猾夏不宁”为比,疑夏为擾。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5章则提出质问:《尧典》“此语盖甚可诧。夏为大禹有天下之号,因禹威德之盛,而中国民族始得‘诸夏’之名,帝舜时安得有此语?假令孔子垂教,而称中国人为汉人,司马迁著书,而称中国人为唐人,有是理耶?此虽出圣人手定之经,吾侪终不能不致疑也。”

 

在过去,以上这些疑问的确很难解释。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北方曾分布着一个大夏族,不但在北狄形成的过程中是重要成素,甚至还可能是中原一些地区的先住民族,和中原华族先民包括夏后氏有交替关系。看历史遗留的大量夏虚,就既有夏后的,也有大夏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这是禹治水时所到之地域,可能即于此留下重大影响。按《水经注》“大夏川迳大夏故城南,东北注於洮水。”可见大夏河因古大夏城而得名,今甘南大夏河旁还有临夏县夏河县。

《史记·封禅书》“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

《管子·小匡》载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拊、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县车束马,逾太行与卑耳之溪,拘泰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泰夏即上列封禅书的大夏,国近西河,西近流沙。

秦始皇《琅邪台铭》“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即秦时尚以大夏作为北方国族的代表。

《逸周书·王会》北方台“其西般吾白虎,屠州黑豹,禺氏騊駼,大夏兹白牛……”下还列有犬戎、数楚、匈奴。

此篇所附托名伊尹的《商书·四方献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上篇内大夏都和月氏(禺氏)、匈奴并列,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代表贡献牛马骆驼。但我们另文怀疑过,大夏(古音*dagraa)就是吐火罗 tokhara,藏文tho-gar的兼意音译,是白种的印欧人,月氏是其一支(乌孙也是),它们的势力从中原撤出后,退保河西走廊及新疆,在唐代还分布在焉耆、龟兹、吐鲁番,有吐火罗语文献为证,但后来融合于突厥人。部分大夏人西迁到妫水以南的“大夏”(Bactria)的,以后也融入当地人种,文书采用了当地语言,但原来正说吐火罗语,其都城《汉书》称“监氏”《史记》作“蓝市”,就是吐火罗语kamti(城)。

 

在中国北方游牧族与其南方华人较量中失利而西迁的大西迁有三次,其中最早的是大夏,其次是匈奴,最晚是唐代的突厥,他们都引发其他民族的迁徙链,所以叫做大迁徙(详拙作《大夏西迁及大夏、月氏、焉夷、龟兹的对音勘原问题》,兰州大学出版社《内陆欧亚历史语言论集—徐文堪先生古稀纪念》2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