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字形是二“十”的合体,字音本也是“二十”的合音,本读人执切 *njib >
ri。《广韵》緝韵人执切入组“廿,《说文》:二十并也,今作卄,直以为二十字。”但现在却读同“念”并可写成“念”了。这个音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开始变的?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三,引《开业寺碑》碑阴宋人题记“元祐辛未阳月念五日题”云:“以廿为念,始见於此。”
二十读念,实际并不是宋代开始的,五代丘光庭《兼明书》卷五已说“魏武之父讳嵩,故北人(菘)呼‘蔓菁’而江南不为之讳也,亦由[犹]吴主之女名二十,而江南人呼二十为‘念’,而北人不为避也。”
(《东方语言学》第7
辑拙作《吴语方言的历史记录及文学反映》也引了此例)。还有宋庄绰《鸡肋编》卷下记钱俶宰相号“沈念二相公”。从以上两例,可见这种变读原应是在五代的吴越国发展起来的。
杨慎《转注古音略》卷五,十四缉:“廿,《説文》‘二十并也’,颜之推《稽圣賦》‘魏嫗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夥有子百廿’。慎按:廿字诸韵书皆音入,惟市井商賈音念,而学士大夫亦从其误。如程篁墩,文集中书廿日作念日,古学不明,俗学勝也,可为一哓哉”。
其实此字读念,不一定是由于东吴公主名二十,主要当因“廿”音“日”,因为需要避讳同音亵词“入”来的。李荣先生《论‘入’字的音》一文说的很清楚,说此专用的
“入”ri
音流行于长江以北和西南各省区市,也见于吴语方言。旧《国语辞典》就引了《水浒传》“高声叫骂入娘撮鸟”(温州人也骂“碓你嬭入娘”)。“入”字就因避此讳,所以今改元音为
u 的。
同音的“廿”字要避讳改音,不复走改元音之路,故改韵尾,并由
-ib 韵改-iim 韵来区别。其原声母日母五代时北方虽已边音化与来母同类,但江南还是鼻音 nj-
故可转为泥母。正如杨慎所说,开始时使用于江南商界,而后扩散到各地各界。
又从音韵说,‘廿’与‘念’符合上古古韵缉侵对转关系,中古以后则相隔要远了,所以此变音虽至五代方被记录,而在东吴时就已发生是很可能的。或比北方入读
u 的变读发生更早。不过‘入’属口语亵词,古籍记录罕见,很难寻觅。
(附记:十月、十一月接连参加了5个学术研讨会,都忙于写会议论文了,抱歉没时间及时更新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