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四千年与夏语记录
(2013-06-26 10:37:41)
标签:
文化夏语文明古文字古音 |
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跨进文明时代,是以建立国家、都邑和创建文字为标志的。
一向说旧大陆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苏美尔-巴比伦-亚述都比中国早二三千年,就有了古埃及象形字和楔形文字。但它们所记录的语言和文明都没有传承下来,现在埃及、两河流域使用的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明,而不是原来的古埃及语、古两河语文明。印度河古文字所代表的文明也没有传承下来,千年后由北方迁入的游牧雅利安人最初也没文字,因贸易而在阿拉米字母影响下发展出婆罗米字母来,才记录了他们的梵语系统语言,故印度文字也不是由原始文明的直接继承发展来的。
由原创文字记录的古文明一直传承至今而不衰的,只有我华夏文字和文明。
虽然我国向有5千年文明之说,那是从黄帝算起,传说他最早已经建城,而其史官仓颉、沮诵创建了文字,但这只是传说。黄帝时代的语言和文字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物证,连影儿都不好说。严格说来,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国家的自然在夏代,《世本》也记录禹父“鲧作城郭”,“禹作宫室”。在传统文字文献上我们还可见到《尚书》的“虞夏书”,《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墨子》所引的二十多则《夏书》,和《夏小正》等,不过它们是否真是夏代之作遗留或部分遗留,还有待证明。就目前考古实物材料说,我们还只能见到商代的甲骨文实证。不过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它应经历过长期发展过程,《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祖先的时代即是在夏代,其典册记录的应是夏代的汉语,有可能记商人自己的语言,也有可能学的夏语。
甲骨文所记,属于汉语的前身华夏语,无可怀疑。比如卜辞“今日不遘大风”、“土方侵我田”,跟今汉语相差还不太大,跟周代的“雅言”更无大差异。而雅言其实就是“夏”言。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儒效》篇又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说明雅就是夏,因为中原人住的是夏地,所以就习惯说夏语了。雅同夏不错,《诗经》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的大雅,郭店楚简《缁衣》引的大雅小雅,雅都作[昰页],即夏字。
看来孔子说的不错,三代文化是相袭的:“周因于殷,殷因于夏。”那么三代时汉字所记本就是夏语。目前虽然未见地下出土的夏语文献,但有可信的夏语记录可以说明它确属雅言系统。
当年王国维专文以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商王与先公的世系基本正确,在《古史新证》又进一步论述:“右商之先公先王及先正见于卜辞者大率如此,而名字之不见于古书者不与焉。由此观之,则《史记》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辞证之,虽不免小有舛駁,而大致不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而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我国史书有个好传统,凡记各族人地名都严格照原语记音,因此即使其他夏代记录都不可信,这《夏本纪》《竹书纪年》所记夏代十四世十七王的王名也应该是确凿的夏语记录。从这17王名,我们也能发现夏语的5个特点,那已经足以表明它是属于华夏语言系统的。
1.
2.
3.
4.
5.
由此可见,夏语即是雅言的前身,夏代已用文字记录夏语。夏商周断代工程既已考定夏代始于前2070年,因此可以肯定华夏是四千年前进入文明时代的。
(语言考证可参见拙著《夏语探索》,《语言研究》2009年4期1-12页,其中详考干支汉语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