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元音 a 的滞留
(2013-05-14 15:21:45)
标签:
文化古音滞留汉藏比较 |
因此鱼模读a成了汉语上古音的语音标志。中古则原来的‘歌韵’从al→ai→a,占据低元音的位置,这同样成了中古音的语音标志。
有的字在高化过程中滞后,到中古还读a,这就会混入歌或麻韵了。原来“父”是ba’,中古不变所以《广韵》写“爸”读“捕可切”,现代再不变,所以爸就入麻韵了。古语“扶疏”至中古不变,就入歌韵写成“婆娑”,《世说新语·黜免》“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仲文)因月朔与人在听……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 同样原因,“芦菔”在中古写成“萝蔔”。
变麻韵的如“乌—鸦”、“挐——拿”、“怖——怕”(本澹怕义)、“匍——爬”(本爬搔义)、“塗——搽”、“敷(草头)——葩”,例子很多。
反之也有见系麻韵-ra字因失r而中古滞留a韵而入歌韵的,这就是“张家庄、石家庄” 的“家”北京为何读ge写成“张各庄、石各庄”的来由。
变歌韵的字中要注意有个“虘”。这是个二级声符,从它得声的字不下十个,大多读鱼模麻韵,只有本身和从邑两字以及蔖的异读读歌韵“昨何切”。《说文》“虘,虎不柔不信也,读若酂(左从虘)县。”指虎又猛又凶,这是老虎野生本性嘛,原来应常说才成了常用声符,可后来汉语不太用了,所以只在常常保留古读的地名中还读a,因此进入歌韵。但它还有个模韵又读才都切“zaa”,而且兄弟语还在用:泰文说
sya,指老虎,藏文说gsa或bsa,指雪豹、草豹,都没有汉语古歌韵的-l尾。可见原始汉藏语也是没有-l尾的,汉语中古读歌韵是滞古所致。
汉藏语系包括汉白、藏缅、苗瑶、侗台几个语族,主要语言都有大量与鱼模同源的字还读a的,比如基数词“五”ngaa',缅文ngaah,藏文lnga,独龙p-nga,勉瑶语pja1/pa1,泰文hnga’ →haa’。有人说这些数词都是借的汉语,那么五字藏文l-冠,独龙p-冠,勉瑶p-声,泰文 h-声又是从哪个汉语借的呢?答不出来就是在乱说胡诌,枉言借词罢了。其实周边兄弟语都比汉语发展慢,因此比汉语保持更多一些原始成分而已。
藏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