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儿歌唱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旧时温州民间最热闹的活动就是“正月灯”了,因为从月头一直闹到元宵节才到高潮,过了元宵方“落灯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征求老人们对故乡正月旧俗的回忆,正好前几日翻旧材料看到我在1949年上初三时的一篇作文,记了当时温州东郊永嘉场寺前街(今名永中镇,温州市龙湾区府驻地)“划龙灯”(即滚龙灯,舞龙)的情况,于是录之以应。
每年的正月里头,寺前街的龙灯是看不完的。这个街市正是永嘉场的商业中心,无论后陈、前庄,山底山外,各村的龙灯,总要到这儿打个转儿,博几个彩头。因此一天有时也会有十来条龙经过。
正月十五灯节边儿却更热闹了。这天夜里便有两条大龙:一条是上吴的,一条是三都的。这两个地方总是在同一天中放灯,互相赌胜。为了这个缘故,这天也更闹热,人们都怀着极大的兴奋,等着这天的到来。
当龙灯还未来的时候,街头巷尾都已经站满人。听着打起号,孩子们都跑到远远的地堂去探看,他们的小灯笼在街中摇来摇去:“哇,灯到了沧头了!”(沧头在街南端),“到了五显殿啦!”(温州称庙为殿,庙在南街,商业中心在中街、北街)……
头站来了,是一队背回避牌、牌灯、令灯的人。头站一走过去了,人们心中便更增了一些热望。接着便是些动物灯,扎成戏出的灯,以及“抬阁”。有时还有汽车灯,里面挂着小灯,一班扮成农工商学兵的小孩子站在里面随灯走。最有趣的是鱼灯,又名小龙灯,是编成一队的身躯活泼的小孩子,每人执一盏水族的灯,红红绿绿,十分巧致,用龙作首,以下是鲤鱼、鳌鱼……当他们走过时,只要有一家门口烧火塘(火堆)迎接,便打一个大圈子,开始滚起来。在圈外面又有一盏乌狼(河豚鱼)灯和一盏金鱼灯,围着他们走碰头。
其后鸣锣喝道的,是出龙这村庙的尊神的香亭抬了过去。
最后龙来了。划龙灯的走路也有特殊方式,经过桥梁,就摆头摇尾的过去,经过街道,便扎下马步慢慢的滚了过去。这时好事的人便点了炮仗向他们的腿部乱抛,有时竟会将人裤脚都烧出一个洞来。
龙灯遇了庙宇,必停下参谒拜访,在庙庭里滚圈子,叫做“滚龙”,大都滚出“天下太平”四个字。遇到烧火塘、摆香案的有大院子的大户人家也会进去滚圈子。滚龙时有小锣小鼓敲打“龙灯鼓儿”。大家一路追着龙灯跑,就是看他怎么依锣鼓节奏滚出“天下太平”四字来,这是看滚龙的高潮。
遇到庙宇和香案,舞龙前先要由龙灯队专门的“参鼓先生”(龙灯师)去参香———配着大鼓唱祝词。唱这种鼓词就叫做“参鼓”,也叫“参龙”,唱得很是高亢好听,也有人喜欢追着听的。如果唱错了被听众听出来,就还要“重新打鼓重新参”了。
灯节里,寺前街的肉价是一定高涨的,因为各家都来了许多来看灯的客人。寺前街的龙灯不仅街上人自己看,自己兴奋就够了,也邀请周边山村的亲戚来一起看灯,一起快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