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经典:我的读书杂谈008

(2009-04-16 00:56:21)
标签:

论语

教师

教育

刘乐鹏

品味经典

寿光

校园

分类: 经典诵读

孔老夫子也骂人

——《论语》杂谈之四(下)

    孔子在政治的态度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努力维护周朝的统治,为避免百姓起来反抗,他积极主张以“仁爱”治天下。可是,当鲁哀公问宰予应该用什么树木做神庙的牌位时,宰予却说,周朝用栗子树,意思是要让老百姓都感到战栗。

    宰予的矛头直指周天子,说他采取高压政策对付老百姓,实行的是假仁政,实际上不正是与拥护周天子的孔子针锋相对吗?不就是暗示自己老师的那套“仁爱”理论是虚假的吗?孔子听了这样的话当然就不高兴了,所以才有了“既往不咎”之说。

    “宰予问仁”一则,简直就是宰予向老师的“仁学”思想发出的最直接的挑战。如果井中有仁(一说“有人”),我们是不是就要跟着跳下去呢?这个问题相当尖锐。你想啊,如果孔子说跳下去,那不就是二百五吗?可是如果回答不跳下去,那是不是又说明自己的“仁学”思想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呢?跳?不跳?还真是个问题。好在,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怎么可能会上弟子的当呢?面对宰予的宣战,他没有进行正面回答,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你怎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谁都知道,井中怎么可能有“仁”呢?君子是不会被你这样的谎言迷惑的。至于跳还是不跳,那我就不管了。

    说到底,宰予之所以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孔子的“仁爱”学说持反对意见,而故意刁难他。

    孔子师徒关于“三年之丧”的辩论,也明显地表现出宰予对孔子“仁爱”学说的怀疑与反对。

    在宰予看来,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他认为只要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只服一年丧)你就吃米饭,穿锦缎,你觉得心安吗?”没想到,宰予回答得倒是十分干脆,只一个字“安。”这可把一直倡导孝道的孔子给气疯了,连着说了两遍:“如果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这完全就是老师被学生顶撞得无言以对时的气话。意思就是,跟你这样的人讲“仁义”,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一直到宰予离开,孔子的气还没有消,一个人在那里发牢骚:“宰予这个家伙,真是没有仁义啊!”

    纵观宰予与孔子的这三次争辩,我们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宰予虽为孔子的弟子,但是,他并不赞同孔子以“仁爱”治天下的主张(关于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用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难为老师,他与孔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又偏偏仗着自己的口才与老师辩论,让孔子下不来台。这样的学生,孔子喜欢他才怪,更不用说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了。

    有了以上这些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孔子见宰予公然在自己的课堂上睡觉,不听教导,从而生气、发火、骂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宰予大白天睡觉的行为,仅仅是孔子发火、骂人的导火索,其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孔子对宰予三番五次怀疑自己的学说,并且顶撞自己感到不满,是对宰予反对自己的主张,不给自己面子怀恨在心,从而借机存心非难宰予罢了(相信大家不会以为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再回到《宰予昼寝》这个故事上。孔子骂完宰予以后,后面又加了一句话:“开始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以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先看人的方法。”由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推知,在这次睡觉之前,宰予肯定曾经当着孔子的面夸下海口,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想到却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孔子焉能不生气?

    关于这一点,《韩非子·显学》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成为佐证:“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是说:“从子羽(也是孔子的弟子,据说长相丑陋)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这不也说明宰予就是一个能说会道,言而无信的人吗?

    至于孔子将宰予评为“言语”第一,也绝不是对宰予的赞赏,而仅仅是实事求是而已。因为孔子一向就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就是说,那些夸夸其谈、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义的。而宰予就正好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得到孔子的欢心?

    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也有一则关于宰予的故事,同样能够看出孔子对自己这个弟子的态度很不感冒。原文是:“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在孔子看来,宰予是一个无德、无仁之人,这样的人怎么配问五帝的德行呢?所以他没有回答宰予问话,而是略带嘲笑地说:“宰予啊,你不是问这个问题的人。”纵观《论语》,孔子直接拒绝回答弟子提问的情况,宰予大概是唯一一个吧。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个在孔子眼中最不吃香的弟子的结局了。还是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凭着自己的巧言如簧,当上了齐国临淄的大夫,可是,他不满周朝的统治,与田常起兵作乱,结果被灭全族(这可以说是宰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击孔子“仁爱”哲学的最好注解了)。听到弟子宰予的死讯,孔子不但不悲痛,反而为自己教出了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耻辱。可见,直到宰予死去,他们师徒二人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

    孔子也是人,孔子也有感情,孔子也会生气。那么,面对白天上课睡觉,只会逞一时口舌之利,不听自己礼仪道德教诲,又处处跟自己作对的宰予,作为他的老师,孔子大光其火,开口骂人,又有何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