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客户端:学业与功业

分类: 人生漫谈 |
王兆贵
只要你留心一下大学毕业的同学以及正在工作的周围同事,就会发现,他们当前所从事工作,真正专业对口的不是很多。
把眼光放开来看,这种情形在更大范围内也普遍存在。北京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说,中国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5%左右。类似情形在国外也不鲜见。美国高等教育讯息网站的调查统计,25岁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一半用非所学,他们的工作并非当初的研究领域。英国《卫报》统计数据显示,在英国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将近六成学非所用。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议论较多。争议的焦点,是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但是,仅从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上衡量人才的培养,并以“学非所用”来盖棺论定,显然有些片面和武断。自古而今,学业与功业从来就没有恒等式。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所学的知识,除非像充电那样“急用先学”“学以致用”,都不可能是速效的。读书所能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三观方面的学养和修养,这是一生学不完、用不尽的功力。
你所学过的知识,就像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一样,不光是解决温饱,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化为体质和体能,从而活下去、活得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政治等学科,也不光是应付考试、直接拿来用于工作的,而是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来解决社会、人生与事业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不去仔细琢磨很难想象,你学过的知识正在默默地助你前行。
从备战高考到填志愿、选专业,再到学成归来找工作,这一路上遇到的变数很多。从一个人的初衷上说,理想与愿望是必须的,但理想与愿望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调整与磨合的转变过程,往往不可能那么尽如人意。许多励志格言告诉我们,成功偏爱那些不改初衷的人。那么,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课堂上,老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有位女孩说,我长大了要当白衣天使;有位男孩说,我长大了要当飞行员。十多年后,女孩穿上白大褂,站在了救死扶伤第一线;男孩却留校了,站在讲台上教学生们流体力学。那位女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那位男孩未能践履初衷,能说他的人生不成功吗?
所谓初衷,应该包括理想、志向、信念、愿望等初始动机,而动机往往是一厢情愿,能不能坚持下来,有主动掌控的一面,也有被动应对的一面。既符合主观愿望,又符合客观条件,初衷能够兑现,但因个人能力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初衷之路行不通时,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吧?
成大事者需要不改初衷,矢志不移,但也要通权达变识时务,处理好想为、可为与该为、能为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许多人声名远播的造就,并非当初选修的专业,而是专业之外的另一番作为。
鲁迅本来是学医的,以便学成后能够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病人的疾苦。当他看过一部日俄战争资料片后,心里颇为震惊。画面中,有一位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在这一事件刺激下,鲁迅的初衷开始改变,由疗救国人之肉体转向唤醒国人之精神,终成一代文化巨匠。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类似这种跨界成名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无非是说,人生之路是有变数的,主观愿望上不改初衷很重要,当初衷遭遇变数时也不能撞到南墙不回头,与命运死磕。关键在于把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选择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切合实际并能造福社会的成功之路。
2024年5月9日前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