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福报:燃灯旧话
(2023-06-26 21:13:50)分类: 记忆刷新 |
燃灯旧话
王兆贵
我懂事时,曾在西邻一位老太太家中见过豆油灯。灯盏是青灰色陶器,底部有个托盘,中间为柱状,便于执手,上方呈碟状,可储油并盘放灯芯。用棉线捻成的灯芯浸油后,黄腻腻的,伏在灯盏的一边。点燃后,光线昏黄,能照亮的范围有限,但那摇曳的火苗、朦胧的弧光、静谧的照影、爆燃的灯花,加上豆油燃烧后的气味,给人以虚幻飘渺的感觉。
老人家坐在炕沿上,趁着微弱的光亮做针线,不时地拔下头簪拨一拨灯芯。豆油灯点的时间长了,会因灯芯碳化而影响光亮,须挑起灯芯,剔除或剪除馀烬,方能亮堂依旧。所谓“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如是我闻,这灯芯也是佛心。灯芯不剔灰烬不明,佛心不破执迷不悟。
其实,灯与佛的缘份很深。由于灯的光亮能驱除黑暗,所以在佛门既有实用功能,也有意象功能,佛教通常将“灯”看作是佛法、功德和智慧的象征,能“以智慧照破愚痴闇障”,所以佛门又将师父传法于徒众称为“传灯”。
有了这些见识和感触,后来读到诸如掌灯夜宴、挑灯夜作、剪灯夜话之类的古诗文句,就能体验到古人当年那种清苦但不失雅趣的心境。
“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寒舍书生夜读之状苦中有乐;“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丧偶孤旅念旧之情令人怅惘;“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闺中少妇思亲之态风流蕴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灯下弈者闲适之举颇为淡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阵前壮士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到得后来,豆油灯渐渐地被蜡烛、煤油灯所取代。蜡烛的光亮较之豆油灯强,但今人多用于年节祭祀、寿辰庆典或红白喜事,特别是到了现代,照明已不再是它的主要差事,接替豆油灯为人值夜的是煤油灯,胶东的乡亲们叫做火油灯。
煤油的气味浓重,闻起来让人恶心,不小心溅到饭菜中,入口后很难下咽。有一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传统儿歌,歌词开头唱道:“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没见过豆油灯的孩子,还以为老鼠的食性怪异,煤油也能下口,殊不知老鼠偷吃的是豆油而不是煤油。
煤油灯一般由玻璃瓶加上洋铁皮灯头制作而成,既可摆放于案几上,也可悬挂于墙壁上。初级的煤油灯没有灯罩,容易被风吹灭不说,由于煤油燃烧不充分,排放出来的油烟不仅会将居室熏黑,而且严重污染空气,以至于从煤油灯屋里出来的人,鼻孔都是黑的。
后来有了造型洋气的玻璃罩煤油灯,情况大有改观。
罩灯上方是圆柱形排气通道,中间隆起如葫芦,下方与带弹簧卡座的灯头相连接。灯头像一个小小的斗笠,分布着利于换气的网状小孔。灯头一侧装有简易旋钮,可以调节灯芯的高低以选择光亮的强弱。这样的装置,使得空气循环快速流畅,煤油燃烧比较充分,排出来的油烟明显变淡,灯头的光焰明显增强,防风的作用倒在其次了。与罩灯同时出现的还有防风作用更强的马灯、桅灯和汽灯。
当社会进入“点灯不用油”的电气化年代,油灯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在民俗博物馆或是收藏家那里,还能看到自古而今的各式油灯。每一盏灯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每一盏灯都映照着一段历史。与灯对坐,犹如同古人对话。
附注:本文发表在《人间福报》2023年6月22日纵横古今。
前一篇:金陵晚报:生活在趣味之中
后一篇:娄底日报:出手与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