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曾国藩何以成“名”
(2023-06-14 19:36:19)分类: 史海漫游 |
王兆贵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的修为、才学与业绩,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认可。从大量阐发曾国藩成功之道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他顺时应运的一面,理想化的赞誉居多。细看历史你会发现,曾国藩出身寒门,天分不高,发轫之初颇为不顺,比起那些春风得意的幸运儿,其人生征程的每一次起跑,都遭遇过失败。他连续七次才考中秀才,连续三次才考中贡生,殿试成绩也不很理想,若非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从而得到高人的赏识和引荐,险些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道光十八年举债进京,第三次参加会试。所幸终于考中第三十八名贡士,并以复试第一的成绩进入殿试,遗憾的是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样的功名不过是个名分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相当于进士。这对草根学子来说,已经足慰平生,但对满怀报国之志,以求鸿途高飞的人来说,总觉得不太完美。据《清稗类钞》考试第十二记载,时年28岁的曾国藩为此羞愤难当,当天就要打车回乡。多亏乡贤劳崇光一番劝慰和开导,这才重新打起精神,准备即将开始的朝考。
劳崇光乃道光十二年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他为人慷慨,爱惜人才,听说曾国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就问他可知读书人修身养性目的是什么,又该怎么做。曾国藩的回答让劳崇光颇为满意,就便点拨他说,读书人当以立志为之本,为学有为学之志,修身有修身之志,做人亦有做人之志。有志则断不甘下落,而无志者事则无成。
在劳崇光的悉心安顿下,曾国藩按时参加了朝考,并拜谒了主持会试的穆彰阿。此前,劳崇光已遣人将曾国藩的诗文抄出来,呈送给穆彰阿以及当朝政要预览。穆彰阿对曾国藩的策论和文笔都很称心,交谈之后颇感投契,勉励他莫以士子为限,而要高飞远举,以成大器,并取“国之藩篱”之意,建议他将原名曾子城改为曾国藩。
这个重新定义人生的名字让曾国藩雄风重振,并凭借自己的扎实功底,在朝考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对其文论也颇为赏识,朱笔一挥,拔为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结局,不仅让关注这次朝考的人吃惊,就连曾国藩本人也觉意外。自此,曾国藩终于跃出了科举的“起跑线”,开始了他宦海生涯的辉煌之旅,最终成为修身齐家的楷模,治国安邦的栋梁,位列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曾国藩尽管23岁才考取秀才,24岁中举,28岁那年连续考了三次,方得以进士及第。可他从29岁始,读书治学不辍,修身齐家不殆,并坚持写日记到临终前一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皇皇200万字蝇头小楷,忠实地记录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仅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恒心而言,就足以令世人钦佩有加。梁启超对曾国藩就更是推崇备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前一篇:南湖晚报:守望爱情的遗韵
后一篇:澳门日报:当键盘替代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