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福报:名士本色是布衣
(2022-04-08 17:10:09)
标签:
历史文化人才情感随笔 |
分类: 史海漫游 |
名士本色是布衣
布衣一词比较好懂,简单地说,就是棉麻缝制的衣衫。综合《盐铁论》等古籍可知,古代从养蚕到缫丝再到织锦成衣,资源稀缺,工艺复杂,价格高昂,平民百姓穿不起。普通人只有到了晚年,才有资格享用,其余人等只能穿布衣。同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相对应,布衣蔬食代指劳苦大众。
到得后来,布衣之称不限于平民,也包括穷书生,一介布衣等同于一介书生,致仕后的读书人则被称作“布衣卿相”。弄清了这一层,就会明白古代那些贤达名流,为何常常会以布衣自称。说出来既有谦恭的成分,也有引以为荣的自信。如,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佛门的袈裟,亦称百衲衣,原本也是由布衣碎片拼掇而成。僧人常自称“贫衲”,与士子自称“布衣”有共通之处。
至于“布衣”一词最早出于何典,虽然没必要去做过多考证,但对那些以布衣自称,并引以为荣的人,理当肃然起敬,这至少是对“官贵民贱”观念的一种匡正。后世将这种布衣情愫,视为平民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守。这些苦读成才的穷书生致仕后,回首不忘来时路,颠扑不堕青云志,恪守本分,崇尚气节,胸怀四海,心系苍生,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范仲淹这句话一出,就把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远大抱负,提升到顶格的高度。(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人间福报》2022年4月7日纵横古今。
前一篇:光明日报:遥想李白长干行
后一篇:澳门日报:闲话人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