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2,44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阳日报:那些淡出记忆的译制片

(2022-02-21 16:46:23)
标签:

影视

文化

记忆

情感

漫笔

分类: 记忆刷新
王兆贵

  在《春天的故事》唱响之初,或者说比这还早一些,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一批解封的老电影,包括译制片和内参片,频频闪烁于黑框白底的幕布之上。
  最初的看片地点,是在部队的大操场上,中间是坐在背包或马扎上的干部战士,排成整整齐齐的方阵,周边围满了驻地群众。因为场地有限,晚来的人只好站在幕布的后边看。后来条件好了,公开放映的大片在大礼堂看,内部放映的小片在小礼堂看。
  我从基层调到省城工作那阵子,部队大院的礼堂热闹非凡,一天能放两到三场电影。除了部队系统每周配给的一场电影外,其余均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包场。那时看电影不花钱,凭内部发给的入场券进礼堂。
  看惯了“老三战”的画面,突然间飘来了异国情调的光影,感觉陌生而又新奇,以致于回头客似的一看二看连三看。到后来,有些片子的台词张口就来,而且模仿得像模像样。
衡阳日报:那些淡出记忆的译制片
不愿去地主家做活,出身贫寒令花妮受尽世人白眼。妹妹顺姬被地主婆烫瞎双眼,哥哥哲勇因烧地主家柴房被关进监狱。顺姬为减轻姐姐负担偷偷上街卖唱,花妮知道后非常难过,当她千辛万苦用自己卖花得来的钱买来药送到母亲跟前,妈妈已去世多时了。出狱之后参加革命军的哲勇返乡复仇,他在猎户的茅屋里看到了奄奄一息的顺姬,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心头……
  至于说《鲜花盛开的村庄》,容易同《摘苹果的时候》搞混,留在脑海里的,除大片的苹果园外,只记得其中有个女孩,媒人拿着她的照片向人介绍说,这姑娘虽然胖了点,但特别爱劳动,能挣六百工分。后来,人们就戏称丰满的姑娘为“六百工分”。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只要有人说出这句台词,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这是《列宁在一九一八》。这部电影虽然是黑白片,留给我们的印象还是挺深刻的,也是我们从影像中第一次见到列宁和他的战友以及忠诚的卫士瓦西里。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兴的苏维埃政权遭到西方列强的干涉及内部异己分子的破坏,全国人民面临着饥荒威胁。在列宁领导下,形势逐步好转。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
衡阳日报:那些淡出记忆的译制片
  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影片及奥斯卡获奖影片逐渐多了起来,邱岳峰、毕克、李梓、向隽殊、孙敖、叶琳琅、尚华、刘广宁、丛连文、苏秀、胡庆汉、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配音演员也为更多人所熟知。他们的声音是那么有磁性,那么有个性,听起来是“外国人说中国话”,感觉上就是影片中人的流畅表达,一点儿也不生涩。于今想来,他们都是译制片中的幕后英雄,感谢他们曾经做出的默默奉献。
  附注:本文发表在《衡阳日报》2022年2月20日文苑,责编胡建军。
衡阳日报:那些淡出记忆的译制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