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人生感悟随笔 |
分类: 史海漫游 |
王兆贵
提起卫玠,许多人感兴趣的是历史掌故“看杀卫玠”,其实,卫玠英年早逝,与众人围观没有必然联系。
话说这位晋代美男子,从豫章(治南昌)到建邺(今南京)的路上,慕名来看他的人蜂拥而上,围堵得水泄不通。卫玠自小体弱多病,受不了劳累,终致病重而亡。这件事到了笔记文作者的笔下,免不了加以放大与夸张,于是就有了“看杀卫玠”之说。一个正值妙龄的小伙子,如果身体健康,哪怕围观追星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被“看死”啊!
还原史实原貌后你会发现,卫玠就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生命虽然短暂,却给那个乱世带来了一抹灵慧之光。卫玠也并非那种炫耀颜值的轻薄儿,而是一位执着得令人敬佩的追梦少年。
据晋书记载,卫玠五岁时,就出落得丰神俊朗。爷爷卫瓘说,这孩子异于常人,可惜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他成人的那一天了。
卫玠自小就喜欢刨根问底,探讨那些成人也搞不懂的问题。他到大学问家乐广家里玩,拉着人家的衣摆怯怯地问,人为什么会做梦呢?乐广稍作思忖说,是因为想象。卫玠又问,那我从未想过也没遇见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在梦里呢?乐广因为事先没做功课,突然间被这个小孩子给问住了,一时语塞,只好招招手,把自己的小女儿喊过来说,你们一起出去玩吧!
卫玠回家后苦思冥想多日,仍然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就病了。乐广听说后吓了一跳,赶紧跑进书房求教古人,然后揣着一部《周礼》直奔卫家,向卫玠解释梦境的多种可能。小小的年纪,却能苦苦探求生命现象,卫玠这种执着的精神难能可贵。
及至年长,卫玠好谈玄学。因他体弱多病,母亲担心多言耗神,常常予以劝止。遇到好日子,亲友偶尔请他说两句,听了无不赞叹,认为他的言谈深刻入微。在南渡名士中,琅琊人王澄的声望颇高,很少有人让他推崇赞许,唯有卫玠的谈吐令其叹服,每每为之倾倒。
卫玠对于生命的本质看得比较通透,所以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经说过,“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他人若有不到之处,可以宽恕;倘属无心冒犯自己,可以理释怀,不必计较。这个终身不见喜怒之容的人,称得上谦谦君子。
卫玠对于当下世情的态度,不是忧虑,而是悲悯,把对具体事件的关注,转为抽象人文的思考:生命终究归于寂灭,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活过。后世有评述说,作为魏晋名士的卫玠,身披美貌和荣耀,看到的却是世道的危难和生存的悲哀,只有在与朋友们探讨哲学问题时才能得到些许缓解。
朝廷曾多次征召卫玠入朝为官,卫玠都推掉了。过了许久,实在推辞不了,才应命担任太傅西阁祭酒,拜太子洗马,其兄长卫璪为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卫怀帝。
永嘉之乱后,卫玠似乎洞见了危险的漩涡,打算搬家到南方。母亲因为放心不下卫璪,有些犹豫。待得卫玠把道理讲透彻了,母亲才为了门户大计流泪答应了他。于是,卫玠便护送母亲搬到江夏(今属武汉)居住。随后又往豫章,卫玠尚未缓过气来,就被长史谢鲲拉着讨论了一整天。
豫章大将军王敦,豪爽不群,好居人上,卫玠因他恐非忠良之臣,遂谋求前往建邺。辗转奔波,又要无休歇地接待慕名来访的客人,体弱多病加之劳神过度的卫玠,终于一病不起,时年二十七岁。如是我闻,早慧者早夭,说的可能就是卫玠这样的人吧。王安石写《伤仲永》,似乎也有这个意思。
前一篇:思维与智慧:隔岸花影
后一篇:上海法治报:古人的知识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