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2,44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鲁晚报:谣言与智者

(2018-12-18 16:39:47)
标签:

历史

文化

信息

过滤

流言

分类: 世相漫话
王兆贵

  据《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秦国大将甘茂承武王之请攻打韩国的三川,可他却在去魏国结盟时变卦了。他让副使向寿回国向武王转达他的意向,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武王纳闷,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见面后,武王问甘茂不愿出征的理由。甘茂说,进军三川必须先拿下宜阳,而宜阳是韩国的重镇,破险阻劳师远征的难度太大了。更难的是,我能对付前方的强敌,却无力对付后方的政敌,特别是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人进谗。到那时,大王将如何应对呢?我不过是寄居于秦的客卿,樗里疾、公孙衍等都是秦国权臣,他们若倚仗同韩国的关系,在攻打宜阳时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信。那样,大王就欺骗了魏国,我也会招致韩国怨恨。
  为了说服武王,甘茂举例说:曾参在鄪邑(今山东费县)时,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犯有命案。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神态自若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仍不相信,照旧埋头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报信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才害怕了,扔掉梭子,翻过矮墙跑了。甘茂讲的这个故事,史称“三告投杼,贤母生疑”。甘茂接下来说,就连曾参这样的贤德之人,他母亲都会产生疑惑。现今来说,我不如曾参贤德,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的母亲,而非议我的将不止是三人,我担心大王到时候也会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会听信他人的非议,让我们歃血为盟吧!于是,武王就同甘茂在息壤订立了盟约。
  但当兵临城下后,征伐的难度果如甘茂战前所料,围困宜阳达五个月之久,也未能攻陷。这样一来,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便趁机在武王面前进谗,武王就提议让甘茂撤军,待时机成熟后再行举兵。甘茂不同意休战,认为花了五个月时间,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如果就此收兵,岂非前功尽弃。他知道武王灰心了,不想再打下去,就指着息壤的方向说,息壤在彼。意在提醒武王,不要忘了我们有约在先。武王说,有这回事。于是,再次鼓起勇气,把国内兵力都都调了来,让甘茂继续指挥作战,最终攻克了宜阳。
  甘茂讲述的曾母“三告投杼”的故事,就像“三人成虎”的典故一样,意在说明,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经过累积后会产生叠加效应,以至左右了事实真相。同一件事,一两个人说,可能不足为信,倘若三个以上的人都这么说,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就会渐次强化,以致裹挟人们的良知,毁弃人们的初衷,改变人们的判断,所以孔子告诫子贡要谨慎地使用语言的力量。
  戈培尔有个信条叫作“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句出自他亲身体验并被事实证明有效的名言,虽然臭名昭著,但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被后人归纳为“戈培尔效应”。从史书记载来看,秦武王名如其人,杀伐决断的能力极强,但他在盟誓后不久,就因部下进谗,对甘茂的指挥能力乃至忠诚度产生了怀疑。这说明,定力再强的人,也架不住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蛊惑。传言也好,谗言也罢,你可以装作没听见,却很难做到无动于衷。天底下定力强、不信邪、不盲从的圣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普罗大众。人言可畏,谣言杀人,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不论是我国古代的“三人成虎”等典故,还是西方现代的“戈培尔效应”,都告诫人们:重复也是一种力量,能够加深潜意识的痕迹,可以改变人的信念,以之为善则为大善,以之为恶则为大恶。谎言重复带来的心理暗示累积多了会产生叠加效应,极具杀伤力,不由你不信。
  由此联想到微信,不能说手机中转来转去的信息都是无稽之谈,均不可信,但也正是因为可信与不可信的内容参杂在一起,才让人们一时真假莫辨,无所适从。在网上传播信息的人,并非都是玩玩而已。有些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便带动广告,有些是为制造轰动效应,成为所谓的“网红”一夜成名。这也没什么,只要不造谣生事,中伤他人,信不信由你。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传播的内容是有靶向的。为达不可告人之目的,就处心积虑地加工剪辑、编排出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通过微信或视频等形式散布出去。标题极尽刺激之能事,内容谙熟春秋之笔法,况且又是闻所未闻的隐秘,一旦被人一再转发,原本是昨天的事,传来传去变成了今天的事;原本是彼地的事,传来传去变成了此地的事;原本是个别现象,传来传去就成了普遍现象;原本是没影的事,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真事;原本是发帖人的观点,传来传去变成了名家的论断。有些信息,拉大旗作虎皮,借危言以耸听,假正义藏祸心,就是为了诱你上钩、上套、上当。
  同古代相比,现代信息的传播,不论载体与渠道,还是模式与手段,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便捷多少倍。鼠标一点、手指一碰,你要传递的信息即时就能飞到千里之外。可是这样的优势,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样能被流言制造者所利用。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付流言了呢?不仅有,而且并不复杂,这就是苏格拉底教给他门生的“三筛而后定”理性判断法则。
  一次,有位门生匆忙来见苏格拉底,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不到……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说,等一下。你先告诉我,这件事你用心过滤了没有?门生说,还没有。苏格拉底说,你听到的事,在传给别人之前,至少要用筛子过滤三次。首先要过滤一下这件事是真的吗?门生说,我是在街上听说的,大家都在传,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苏格拉底接着说,那就再过滤一次:你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门生说,正相反。苏格拉底继续问,你这么急着告诉我的事,很重要吗?门生说,并非很重要。苏格拉底概括说,你所要告诉我的消息,经过筛子三次过滤后,既不重要,又非善意,更不知真假,说出来只会造成更多人的困扰,又何必再去传它呢?正如荀子所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滚来滚去的弹丸,遇到坑洼的地方就停住了;传来传去的谣言,到了智者那里就失效了。

齐鲁晚报:谣言与智者
齐鲁晚报:谣言与智者

      附注:本文发表在《齐鲁晚报》2018年12月18日青未了·随笔,责任编辑孔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