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报:聪明人与明白人

标签:
历史何尚之何叔度聪明人明白人 |
分类: 转载收录 |
聪明人与明白人
王兆贵
据《南史》记载,南朝宋庐江潜县人何尚之升任吏部郎后请假探亲,满朝官员都到码头为他送行。到家后,父亲何叔度问他,听说你这次回来,惊动了朝廷,能有多少人?何尚之回答说,大概数百人。父亲笑着说,这是送吏部郎的,与你有什么关系?
何叔度不过是说了句大实话,转述者却在文后加注说“千古名言”。何叔度也曾在朝做过尚书,对官场那点事心知肚明,所言透彻见底。他对儿子说,东晋时期大将军殷浩回乡省亲,送别的人多得很。及至罢官流放东阳,他的船停靠在征虏亭码头好几天,就连亲朋故旧也不再来看他了。
就此看来,何叔度不仅是过来人、聪明人,而且是明白人。明白人都是聪明人,但聪明人不见得都是明白人。聪明是个合成词,本义是耳聪目明。明白人就不同了,不仅要耳聪目明,还需明心见性,具备洞明世事的眼界和眼力。
需要界定的是,明白人不同于自恃聪明的圆滑与狡诈之辈。圆滑的人精于世故,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狡猾的人心术不正,趋炎附势,两面三刀。这两种人只能得势或得计于一时,终有一天要落败。明白人未必才华横溢,也不见得锋芒毕露,可以不是满腹经纶的哲者,也可以不是位高权重的尊者,但却是洞彻人生的智者。《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个从贫困土壤中挣扎过来的乡下老妪,却对贾府的内情揣摩得一清二楚。王熙凤绝顶聪明,到头来却不得不托孤于她,尽管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卑贱者最聪明”的结论,但从三进荣国府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姥姥也算是个明白人。
郑板桥所谓的糊涂,是超越聪明的大彻大悟大明白。否则,怎么能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呢?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前一篇:文萃报:燕昭王如何惜才
后一篇:澳门日报:读书人的正房与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