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鸡蛋与母鸡

标签:
文化批评文人作品人品 |
分类: 世相漫话 |
王兆贵
有位读者特别喜欢某作家的小说,每每捧读都很敬佩。可当她有幸参加过一次见面会,与之相处并交流过后,顿觉大失所望,感觉这人的德性与他作品中的雅兴相距甚远,发誓再也不看他的作品了。人们对文人形象的要求,有很大的理想化成分,总以为作品好的文化艺术家,形象也差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当他们成名之后,期望值就更高了。这位读者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落差,原因正在于此。
翻开世界文化艺术史你会发现,在那些不朽作品背后的文化巨匠,也不全然是圣人君子。有些人的思想理念、品格节操、行为方式,或有悖于正统,或有异于世俗,或有违于伦常,为时世所不容。文人无行之说,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世及后世对文化人才的评价。可当若许年后,时过境迁,尘埃落定,他们的作品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就像浑金璞玉一样,沉寂多年后被发掘出来,进而为人们所瞩目,所惊艳,所推崇,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也宽松多了。尽管在一些学术专著中,对他们的评价仍然存有较大争议,但在教科书中,在普通读者中,人们主要依据其传世作品和文化成就说话,至于其人品如何,也就不大关心,不大计较了。文如其人也好,人不如文也好,那都是过去时,只要他的辞章文采斐然,就会拿来捧读,管他是柳宗元还是柳三变、大仲马还是小仲马。正如钱钟书所云,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在意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作为一个概念化的群体,有影响力的文人众多,但不可能是全明星阵容,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所难免,瑕瑜互见的情形并非个案。瑕不掩瑜者倒也好说,最难评判的是那些德才相悖的文人。他们或被称作才胜于德,或被称作德逊于才,说白了就是文品上佳,人品较差。文人无行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而且绝非个案。在迄今为止的众多学术专著中,可以排出一大串名单,素来为人景仰的文坛巨匠也不例外。对这部分文人的考察评价,历来存在诸多分歧,至今也无定论。人们对文人的评价,往往会受当代价值观所左右,而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并非一成不变,万世不易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有所调整。
古今中外有造就的名流大家,通常是那些荷尔蒙较旺的人。荷尔蒙旺盛,既能焕发他们特立独行成大事的激情,也可能促使他们做傻事。文人也是人,他们也有不能免俗的一面,也会因七情六欲而犯傻,就像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一样,总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道德审判独独偏向文人,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余秋雨先生在《白发苏州》中写到唐伯虎时,曾感叹地说:“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浪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
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前一篇:读书文摘·经典:看燕昭王如何惜才
后一篇:学习时报发表:张昭与孙权的对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