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0,701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时报:黄钟是怎样铸成的

(2017-09-04 16:34:30)
标签:

历史

况钟

黄钟

苏州

江西

分类: 人才史话

  改革开放之初,尘封多年的戏曲片《十五贯》开禁,电影院里场场爆满,况钟的形象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一时间街谈巷议,好评如潮。作为传统昆曲的保留剧目,《十五贯》剧情扑溯迷离,颇具喜剧色彩。剧中况钟断冤狱的故事,取材于明末冯梦龙作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批判了主观臆断的官僚作风,赞扬了实事求是精神。晋京演出时,受到了戏曲界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赞赏,并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演。
  明史记载的况钟,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任期长达十三年,直至终老任所。期间,他曾三次离任,皆因百姓吁请挽留而继任。苏州坊间,至今还流传着他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的千秋佳话,称他为“况青天”,与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古代“三青天”。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以黄钟大吕来形容音韵的高妙,以黄钟瓦釜分别比拟贤才与庸才,而况钟则无愧于黄钟的美誉。巧的是,况钟的父亲在战乱年代沦为孤儿,被邻居黄胜祖收为养子,遂以黄姓传宗,况钟当年的名字就叫黄钟。直到四十一岁那年,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才奏请皇上恩准,恢复祖姓。那么,这口回响千年的“黄钟”是怎样铸成的呢?从历史记载来看,当与三个因素有关。其一,个人的天资和才智;其二,出山的背景和时机;其三,用人的政策和导向。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不少太平盛世,“仁宣之治”就是其一。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后,逐步觉察到祖上旧制多有积弊,因吏治不严造成的影响极坏。于是,在改革科举取士之法的同时,严格官吏考察任用制度,罢黜贪官污吏庸才,擢拔廉能务实干才,并着手纠正偏重进士、排斥吏员现象。据《明史·况钟传》记载,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明显感到各地郡守多为不称职的庸才,又赶上苏州等九府出缺,这九府均为地位显要而事务繁杂之地,于是就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举荐属下清廉能干的官员补缺。礼部郎中况钟在尚书蹇义、胡濙等推荐下,敕命特派苏州知府。早在此前,明宣宗曾就苏州知府人选问题关照吏部,务必选调廉能者出任,贪腐暴虐、残害百姓的人断不能用。宣宗看好况钟,说明其操守值得信任,才干足以胜任。赴任前,宣宗亲为饯行,颁发敕书,赋予奏章可直达御前的权力,堪比钦差大臣。敕书申明“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可立即提人解京”法办。由于这次地方官的选配,事先经过严格考察,到任后大多政绩昭然,况钟尤为显著。
  当时的苏州乃大郡,是财赋收入主要来源的富庶之乡,也是“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地,官吏狡诈,赋役繁重,上欠国库,下坑民生,以致国民两竭。况钟本是吏员出身,洞晓吏治之弊,决定先行整顿吏治。况钟下车伊始,属吏们围立四周请他按各自的主张签批文牍。况钟装作不懂,左右请教咨询,权且按他们的意图办。属吏们大喜,以为新任知府好糊弄。数日后,况钟召集他们责问说,先前某件事当办,你们却阻止我办;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却强迫我办;你们舞文弄墨欺上瞒下日久,论罪当诛。直到这时,况钟才出具皇上敕书当众宣读,对贪虐庸懦之辈尽皆申斥,将罪大恶极者绳之以法,一府上下大为震动,无不依法审慎行事。况钟于是免征苛捐杂税,定立教民条文,凡有不便于民之事,即上书朝廷奏明。况钟为政,悉心周密,他曾设立诚信记录簿籍,用以劝善惩恶;设立通关勘合簿籍,防止出纳奸伪;设立纲运输送簿籍,防止偷盗侵没;设立驿馆差人簿籍,防止无理需求。总之,一应举措以造福安民为重,兴利除弊,劝课农桑,铲锄豪强,扶植良善,减轻赋税,平均徭役,重视教育,资助寒士,特别是在审理积案平冤狱方面,深受百姓赞誉。据史书记载,他每日轮流治理一县,吏不敢作奸,民不受冤抑,都称他是包公再世,逃民也纷纷回乡,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任期内,况钟曾三次离任,均被百姓挽留后复任。第一次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况钟母亲去世回乡服孝守制,三年期满后才能出来做官。苏州民众数千人进京请愿,保奏况钟“夺情起复”,朝廷为此下旨,特许他戴孝返回苏州任上。第二次是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况钟岁末进京述职。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应苏州民众一致请求,况钟于次年仍回苏州任职。第三次是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况钟任满当迁,苏州又有数万民众向巡按御史请愿挽留,皇上只好赐他正三品俸禄,继续留任苏州府。此情此景,让况钟感慨万千,遂赋诗二首表达自己心境,其一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
  况钟,字伯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生于江西靖安。况钟聪颖好学,酷爱书法,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二十四岁被县令俞益选为书吏,后被荐至礼部,经永乐帝面试,用为六品主事。任期内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备受朝廷赏识,升为仪制司四品郎中。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书吏累迁至知府,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况钟最为著名。《明史》高度赞扬况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李贽评价他:“大抵钟为治,专戢豪狡,抚善良。”
  况钟一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死后归葬时,除了书籍和日用器物外,别无长物,难怪百姓在他生前十分拥戴,一再挽留;死后罢市,相聚哭悼。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上站满了洒泪祭送的人群。当时,苏州一府七县都建有况公祠,百姓家中也立起祭奠况钟的牌位。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侯祠像赞:“法行民乐,民留任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学习时报:黄钟是怎样铸成的
  附注:本文发表在《学习时报》2017年9月1日中外历史版,署名贝一中、求是,责任编辑曹颖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