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5,515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发表:零非〇

(2017-08-18 10:01:31)
标签:

读位法

读数法

方框字

汉字演变

阿拉伯数字

分类: 语林漫步
王兆贵

  看到“零”的第一眼,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某中学语文教研组的随机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将汉字的“零”等同于数字的“〇”,视为“无”。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但却无法正本清源。因为“零”沦落为“〇”,“〇”等同于“零”,已经约定俗成。我们无力扳回这个误会,就只能认了,并被列为合法用字,收入新版字典或词典。
  众所周知,汉字的结构一向被称为方框字,唯独圆形的“〇”是个例外。
  从字源上说,“零”比“〇”的历史早得多。从象形上说,“零”有雨字头,自然与雨水相关,本意是指细雨或断断续续的小雨,后来逐渐引申出零星、零散、零落等词汇,通常与齐整相对应,与记数(计数)概念并无关联。如,周密概括的《推节气歌》云:“若要知仔细,两时零五刻。”这里的“零”,相对于整数而言是指单数,就同民间将三十出头说成是“三十挂零”、将一百〇八将称作“一百单八将”是一个道理。
  在我国古代,从结绳记数到筹码记数,再到算盘计数,均无“〇”的标识。在算筹记数的年代,如果出现“〇”数位,则用空格来表示。古韵书中,有一个冷僻字“曐”,字义与读音皆同“星”。后来,武则天曾以“〇”替代“曐”,却并非用于记数,只能算是韵音符号。有趣的是,重庆有位以“〇”为姓的市民,因派出所户籍数据库中当时没这个姓,身份证办不下来,直到报请公安部升级数据库后,才办成了身份证。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这首民间流传很广的《圈儿词》,模拟一位不识字的女子,借助“〇”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夫君的思念。据学者考证,这首词确为朱淑真所做。由此可知,至晚在南宋时期,“〇”(圈儿)就已被人们作为记号使用了,但与数字无关。
  宋代以前,汉语书写尚无配套的标点符号,后人在研读古籍时,只能借助线段、框格和钩识等简单符号进行断句。宋代之后,开始出现以圈点为标识的刻本。大圈儿通常置于篇首,小圈儿用于断句。金世宗大定年间,司天监赵知微奉命重修《大明历》,遇有数据空位,就用“〇”来表示,如,“309”记作“三百〇九”。自此,用“〇”代替以往数位中的空格,渐成惯例。
  我们通常说的阿拉伯数字“0”,最早出现在古巴比伦城,但在巴比伦人那里,“0”仅仅是个占位符号,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古希腊人从巴比伦人那里获悉“0”之后,对它的存在本质提出质疑,禁止使用“0”。直到中世纪欧洲,仍然以“0”是魔鬼的杰作而拒绝。后来,佛教发达的印度首先接受了“0”,以此来表示“虚空”与“无限”。在公元五世纪印度数学家眼里,“0”不再是单纯的占位符,而是数字序列中的正式成员。有感于此,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数的趣谈》一书中说:“从第一个数字符号开始计数,到想出一个表示“无”的符号,竟占用了人类大约五千年的时间。”
  在我国古文中,“零”从来就不是数词,即便有了“〇”,也只是作空位符使用。大约是在读音和语义上,“零”与“〇”相近,随着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和推广,近代人才将汉字的“零”假借为数字的“0”,用于汉语大写,与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并列。为了防止涂改作伪,在书写票据、契约等特殊文书时,通常以中文大写的“零”,替代中文小写的“〇”。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国家标准,汉字数字“〇”、阿拉伯数字“0”以及英文字母“O”不能混淆。阿拉伯数字“0”,用作计量时(读位法),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读数法),汉字书写形式为“〇”。例如,301医院可写作三〇一医院,不可写作三零一医院;2017年可写作“二〇一七年”,不可写作“二零一七年”。再如,零件不能写作“〇件”;零售不能写作“〇售”。如此等等。

 
光明日报发表:零非〇
  附注: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17年8月18日光明文化周末/雅趣版,责任编辑郭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