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发表:世界、宇宙与时空漫谈

标签:
历史与空间时间空间宇宙世界 |
分类: 语林漫步 |
王兆贵
在文汇园副刊上,有个栏目叫“历史与空间”。我理解,这个栏目的主旨,是历史与现实纵横谈。历史是过去的时间,而空间则是现实的世界。这个栏目的内涵,将时间与空间都囊括进去了,因此也可看作时空观,或世界观、宇宙观。不同的是,这个栏目并非学术论坛,而是小中见大的历史文化园地。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就其整体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它却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客体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无限包含着有限,有限体现着无限。物质总体的无限性,并不能脱离具体物质的有限性而存在。这样的表述,哲学腔与学术味较浓,但若具体到一起历史的或现实的事件,一个历史的或现实的人物,具体到有人文情愫的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从有限知无限,微尘中见大千,历史与空间这个主题就能说清楚,并为大众读者所接受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世界很大,宇宙更大。世界是常人能够感知并有条件企及的有限空间,是天穹之下人们脚踏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因此叫天底下或天下。“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走遍天下都不怕”等说法,当由此而来。宇宙呢,是常人不能感知也难企及的无限空间,是天穹之上日月星辰出没的缥缈所在。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壮举,牛郎跨过天河会织女等佳话,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即便是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升天,能够到达的星球也很有限。其实,这只是约定俗成说法,无论从词汇的内涵上,还是从科学的解释上,世界与宇宙并无区别,都是时空概念,也都具有物质属性,无非是时间的持续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的产物。
汉语中,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在《楞严经》卷四中,佛陀弟子阿难解释说,“世”是指时间的迁移流转,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界”是指空间方向定位,东、西、南、北、上、下为界。就是说,“世”是时间上的区分,“界”是空间上的分野,世界由时间与空间交织而成。对时空的解释,佛教术语很多。在时间概念上,如,刹那(念)、瞬间、弹指、罗预、须臾等。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在空间概念上,如十方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在古印度神话中,世界的中心有一座山叫须弥,须弥山周边合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世界。上海有个历时百年的室内游乐场叫大世界,游艺杂耍、南昆北曲,应有尽有,许多关于上海滩的老电影,都在那里取景。此大世界非彼大世界也,只是借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来为这个娱乐中心命名而已。在科学定义上,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总和,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

宇宙一词,《文子》《淮南子》等古籍说得很清楚:“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照此理解,“宙”指的是时间,“宇”指的是空间,合起来仍然是时空概念。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前,汉代学者张衡就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天上人间发生的一切一切,无非是时空变迁而已,我们所能认知的一切一切,也无非是时空变迁而已。时间是纵向的,有来无回,所谓的时代穿越,不过是文学虚构,谁能回过头去,与诸子百家、秦皇汉武见面对话呢?空间是横向的,宽广无边,所谓的走遍世界,也只是有限的地域,不要说冲出地球探索外太空,仅就环球旅行而言,谁敢说自己的足迹踏遍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奔腾而去。看不见的时间在流失,看得见的河水也在流失,时空同时在变。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河还是原来那条河,水却不是原来的水了。今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太阳的变化不仅是位移,其内在质量也在变。时间与空间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哲学上的运动学说,与科学的时空观是一致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究其实,都与时空观有关。
后一篇:长沙晚报发表:善意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