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发表:不该遗忘的绿色记忆

(2016-11-29 15:15:20)
标签:

邮政局

邮筒

家书

集邮

香港文汇报

分类: 世相漫话
王兆贵

  住地马路对面,有个老式邮筒,安放在交叉路口的左侧。我迁居此地已有三四年时间,曾多次路过那里,却从未留神过它的存在。这天,我在路口等绿灯,有对戴眼镜的年轻情侣走过来,看样子是想把手中的空饮料瓶丢进垃圾箱里,近前一看是邮筒,不由发议论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留着这个老古董,有啥用啊,不如换成垃圾箱,还能方便路人。
  这对年轻人走过去了,我这才仔细打量起这个邮筒来。眼前这个邮筒,属于那种典型的老款式,浑圆敦实,厚重稳固。筒身有一米多高,外表涂有一层深绿色的漆。从上往下看,蘑菇状的筒顶,环绕着黄豆豆做装饰的花边;齐胸处是狭窄的横条投信口,下方以隆起的环箍相间隔,印着“邮政信筒”四个金黄色大字;接下来是白色边框和字符构成的方形标签,标注着取信频次时间;标签之下,是金黄色的邮政徽标及“中国邮政”四个汉字和英文;最下方是邮递员取信窗口和锁孔;环状的底座逐次加宽,约有四五个层级。
 
香港文汇报发表:不该遗忘的绿色记忆
  回家查资料才知道,世界各国的邮政标识,选用的颜色不尽相同,中国邮政标识以绿色为基调,是在解放初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确定的,象征着和平、青春、茂盛。自此尔后,映入百姓眼帘的邮政标识,包括邮政设施、交通工具、员工制服等,全都是绿色的。过去,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奔跑在大街上,衣服是绿色的,挎包也是绿色的,人称是一道移动着的绿色风景。邮递员是解放后的新称谓,过去曾以邮差、信差相称,古代则称为驿使。汉代的驿使,戴红色头巾,佩红色箭袖,身背红白两色文书囊,在驿路上驰骋起来十分醒目,行人很远就能看清,以便为他让路。到了清末,朝廷先后聘任英国和法国人代办国家邮政,邮政标识的基调,也曾经历过海军蓝和黄绿两色。

香港文汇报发表:不该遗忘的绿色记忆
  记得刚走出家门,来到千里之外服役,每到周末,除了洗澡、洗衣服之外,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给亲友写信,致问候、报平安、谈感想、抒思念。钢笔字不见得有多好,客套话也不见得有多美,只要把那份质朴的心情表达出来就足够了。满载着亲情的信函发走后,接下来就是焦虑的期盼。第一次收到家信的那种欣喜之情,至今念念不忘。记得有位同班战友收到家信后,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熄灯上床前还要翻出来再看看。那时节,我们发出或收到的信件,并非直接经过邮递员,而是由连部通信员送达或取回来的,但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飘动着邮递员那绿色的身影。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就很少有人给亲友动笔写信,只是逢年过节,寄一张贺卡略表寸心而已。到后来,流行电话和手机短信拜年,索性连贺卡也免了。再到后来,电子网络即时通信愈益发达,就更没人向邮筒投寄信函,沿街分段安放的各类邮筒、邮箱,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就像被人遗忘的摆设一样,孤零零地呆在那里。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国各城市都出现了邮筒空置现象,并引发了存废之争。有人发问,在不久的将来,邮筒真的会消失吗?来自央广网的消息说,南京街头目前有800多个邮筒,它们中很多一整天都收不到一封信。即便如此,南京市邮政部门表示,尽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邮筒还是会“坚守”。不仅数量不会减少,反而总体趋势还会增加。作为过来人,我非常赞许南京市邮政部门的这种坚守精神。
  纸质信函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但并没有完全绝迹。且不说仍有老派人等坚持动笔写信,一些需要原件和笔迹的事宜,则必须用信函封寄。再者,集邮爱好者邮寄首日封、实寄封之类的信函,还是需要从邮筒投送的。邮政部门在没有征求民意并制定新的法规之前,若全面废弃邮筒,或不再从邮筒取信发送,就有失职、渎职之嫌。听说有位老先生腿脚不便,本想将写好的信件就近投进邮筒里,又担心邮递员不会来取,只好费了好大劲,走了两站路,到邮局去投递。邮政部门解释说,老先生多虑了,只要邮筒在,邮递员就会按时开箱取信的。
  邮筒曾连接着千家万户,传递着世情冷暖,承载着历史文化,是不该被遗忘的绿色记忆。即便有一天它的历史使命终结了,也不因该统统毁弃,除了选一些典型的邮筒收入邮政博物馆内,供后人参观、研究外,还应在一些地标性街区保留部分邮筒,让它像城市雕塑一样,成为一道风景,与这个城市一起,见证辉煌,铭刻记忆。

香港文汇报发表:不该遗忘的绿色记忆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20161129采风/百家廊副刊,责任编辑张岳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