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发表:看燕昭王如何爱护人才
(2016-11-08 14:06:01)
标签:
燕昭王乐毅夏言严嵩小人 |
分类: 人才史话 |
作者:王兆贵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不少拔尖的人才,生计的劳累没有累倒他们,事业的难题没有难倒他们,职场的压力没有压垮他们,却因小人的嫉妒和诽谤,或是遭贬谪,颠沛流离,或是被陷害,死于非命。如屈原、贾谊、伍员、黄歇等栋梁之材,无一不是被小人整垮的。金风未动蝉先觉,暗算无常死不知。有人甚至脑袋掉了还不知是怎么掉的。明代首辅夏言,就硬是让严嵩给逼死的。
夏言本是正直敢言的贤相,自登进士第授官及至入主内阁,虽有小的起伏,还算顺风顺水。弘治年间,考中进士的严嵩得知礼部尚书夏言是同乡,便登门请托,但几次求见均未如愿,又设家宴邀请夏言,仍然被拒。严嵩不死心,竟然在夏言的门前跪地,大声朗读请柬。夏言被其感化,出门扶起严嵩,应允赴宴。严嵩既能考中进士,当不是等闲之辈,席间一番出色发挥,博得夏言好感。此后,在夏言的举荐下,严嵩步步高升,夏言升为首辅后接任了礼部尚书。严嵩仍不知足,又算计着如何取代夏言。夏言颇受皇上倚重,并非那么容易挤兑。严嵩就采取滴水穿石的手法,在皇上面前抹黑夏言。到后来,皇上对高冷的夏言越看越不顺眼,而对谄媚的严嵩越看越舒服。这天,皇上在召见严嵩时提及夏言,严嵩就像受了多大冤屈一样,全身颤抖着伏地痛哭。见皇上动了恻隐之心,催问何故,严嵩反而嚎啕不止。皇上劝他毋须顾忌,有话快讲。严嵩这才将预先罗织好的夏言的所谓罪状,一五一十地抖落出来。皇上听他说得真切,不由怒从心头起,将夏言一贬再贬,直到彻底褫官出宫。事已至此,严嵩仍不罢休,又支使手下散布他辱骂皇上的流言。惹得龙颜震怒,诛杀了夏言。
你看,这小人玩起阴招来,再有本事的人才也会落败。因此,有史以来,口诛笔伐小人之声不绝于耳,并有专论刊行于世。但从保护人才的角度看,仅仅痛恨小人、远离小人、诅咒小人、声讨小人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严惩,遏制小人得势。
燕昭王招贤纳士,拜魏国的乐毅为亚卿,并采纳乐毅的建议,联合多国部队伐齐,一路上所向披靡,连克七十余城,一直打到齐都临淄,逼得齐王仓皇逃亡。只有即墨和莒城,围攻一年未果。于是,乐毅撤军到九里外扎营。并下令说,对城中逃出来的难民,不得堵截捕杀,饥困者要给以资助。对占领区的百姓,让他们各操旧业,发展生产,废除苛法,减免赋税,休养生息。过了三年,这两座城还是没攻下来。
就在这当口,有人认为机会来了。大夫骑劫对屈居乐毅之下,心里早就不平衡了,总想借机取而代之。于是就唆使太子姬乐资向昭王进谗说,乐毅既能一口气攻占七十余城,为何连两座孤城都拿不下来?他所以围而不攻,是想倚仗军威,收买人心,以图称王于齐罢了。齐王已死,人心归顺,他仍然按兵不动,是因为妻儿老小尚在燕国。昭王对乐毅信任有加,闻言大怒,一边令人鞭笞太子,一边骂他忘恩负义,痛心地说,乐毅将军为燕国一洗先王之辱,居功至伟,视他为恩人唯恐不够敬重,你们竟然还敢说他的坏话。即便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齐国是他打下来的,由他为王,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后来,又有人到昭王面前挑拨离间,非议乐毅。昭王觉得,不严惩小人不足以刹住诽谤之风,也不利于能臣良将建功立业。于是召集群臣,当众宣布说,我们之所以能打败齐国,报仇雪耻,扬眉吐气,完全是乐毅的功劳。乐将军若能拥齐为王,与燕平等相待,结为友邦,共同抵御各国侵犯,这正是燕的福祉,也是我之心愿啊!于是下令,将那些诽谤者推出斩首示众。并告诫群臣,如再有诽谤乐毅者,一律格杀勿论。随后,昭王又派使者持节杖到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听使者备述前情,非常感激昭王对他的信赖和厚爱,对天发誓说,他情愿一死,也不会接受封王,并决心终生辅佐燕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鉴,信任并尊重干事业的人,使之放心大胆前行,尤其需要打击羁绊他前行的身后小人。
小人的伎俩,概括起来无非是阳奉阴违、见风使舵、浑水摸鱼、挑拨离间、两面三刀、暗箭伤人、落井下石、栽赃陷害等等。综观历史上那些能臣良将,他们被小人所害的情节尽管各有不同,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害者虽然功高勋著,但却恃才傲物,不知内敛,以致树敌过多,曲高和寡,被小人所利用;二是用人者明知小人可恶,但却疏于督察,处罚不严,以致偏听偏信,姑息纵容,为小人所蒙蔽。这两点,往往也是小人得逞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能臣良将,当他声名鹊起之时,尤须谦虚谨慎,低调做人,通过自律来保护自己。眼高于顶,鄙视同僚,势必成为众怨之的,也很容易被小人利用。作为用人部门,不仅要明察秋毫,心知肚明,而且要切实追究和严厉惩处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倾力净化和打造利于人才成长的政治生态。
前一篇:钟山风雨:秋雪湖往事
后一篇:新华文摘:“起跑线”上输了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