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看破不说破 何以成美德

标签:
看破说破真相姑息养奸多嘴惹祸 |
分类: 世相漫话 |
文/王兆贵
张齐贤担任江南转运使期间,这天举行家宴,有名仆从四顾无人,将数件银器顺手揣入怀中。张齐贤在帘内看得仔细,却既没声张,也未追究。
后来,张齐贤曾三度入朝为宰,门下跟班一个个都有了长进,唯独偷银器的那个人被晾在一旁。于是,他就找了个机会,向张齐贤哭诉说,我跟你的时间最久,怎么单单把我给忘了呢?
张齐贤同情地说,我要是不提这件事,你就会怨我。还记得在江南时私拿银器的事吗?我揣在心里三十年没告诉别人,即使你也不知道。我身为宰相应该抑恶扬善,怎敢推举有不良记录的人做官呢?念你跟我这么久,给你三百千钱,离开我门下,自行选择安顿吧。那位仆从惊惧莫名,哭着拜谢而去。
有人就此得出结论说,看破不说破,好人有的做。张齐贤不揭人之短的用心可谓良苦,容人之短的度量固然可嘉,但从后果来看,这样的宽容并不可取。试想想,倘若张齐贤私下里向那位仆从晓以大义,讲清利害,令其悔过自新,皈依正途,何至于耽误前程三十年呢?正如纪晓岚所云:“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贻患,我之谓也夫。”我们的领导,如果也像张齐贤那样,发现身边人有失检点,却睁只眼闭只眼。既不在公开场合给予批评,也不在私下里予以诫勉,岂不是包庇纵容、姑息养奸吗?在当今社会中,因用人失察、管束不严而造成的领导身边人作奸犯科的案例,难道还少吗?
作为处世哲学和为人美德,看破却不说破不可照搬照套,而应区别事件的性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场合而异。
如果是朋友圈聚会,事件本身不过是偶尔失态、失礼,或是一时冲动,或是一时出格,非关大节,亦无大碍,看破了也没必要说破。说破了只会让对方尴尬难堪下不了台,难免心生怨恨,以致失和并疏远。类似的情形而说破,纯属多嘴之举,有害无益。即使是对老熟人、老部下,亦当见怪不怪,忽略不计。若能转移视线,换个话题,化可能引起的冷场于无形,就更好了。
如果事件本身关乎当事人的品行,不适合当场戳穿、当面指摘,则应在事后选择恰当的时机,采取委婉的方式予以提醒,让人有所省悟,走出迷津,增进修养,避免一错再错。润物于无声之中,度人于一念之间,自是功德无量。
如果当事人本性难移,积习难改,就不属于看破而不说破的范畴了。曾国藩门下有位老先生,属于那种欺世盗名的伪道统、言行不一的假斯文。曾国藩早就看透了他,但恐说破了翻脸成仇,树敌招祸,就装聋作哑。幕僚李鸿裔无意中看到那位老先生呈送给曾国藩的《不动心说》,觉得这人以高蹈自诩,以清流自矜,无非是伪饰清高,沽名钓誉,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被曾国藩发现后捱了一顿狠批。曾国藩这种所谓的涵养,说穿了就是圆滑老道,姑息养奸。曾国藩情知这样的人心术不端,名实两乖,包涵他,容留他,如果是为了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推出去恐殃及他人,境界确实高远,堪称大公至善,怎么点赞都不为过。曾国藩担心的是揭穿了欺世盗名之徒,会惹火烧身,酿成大祸,说到底是为了自保。这样的处世哲学,尽管可以借鉴,但却不值得赞赏。
前一篇:香港大公报:心理暗示的力量
后一篇:贵州民族报转载:重耳身边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