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发表:插花過年

标签:
传统文化插花过年岁朝清供芥子园画谱郑逸梅 |
分类: 文苑漫笔 |
作者:王兆貴
今人多有文章提到,“插了梅花便過年”這句話出自汪曾祺的《歲朝清供》,其實非也。汪老說他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曰:“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文後,汪老不無讚賞地說,這才是“歲朝清供”!顯然,汪老引用的是舊畫題詩,並非出於自己手筆。
還有人說,類似的話出自鄭板橋《寒梅圖》上的題詩。但據宋伯勤先生考證,鄭板橋《寒梅圖》上的題詩“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是從《畫譜》中覓得。由此可知,這句話亦非鄭板橋原創。李漁的《芥子園畫譜》中,確有《梅譜》一章,可惜手邊沒有原始資料可稽。感覺上,“插枝梅花便過年”比“插了梅花便過年”更妥貼一些。
循此查考開來,見《鎮江日報》芙蓉樓副刊有篇以此爲題的文章,原話出自補白大師鄭逸梅之口:“某歲某夕,予遇滬上名士錢芥塵。錢問曰:過年忙勞何?予答曰:一切從簡,插了梅花便過年。錢曰:吾更簡,不插梅花亦過年。”看後,不覺擊節讚賞,“不插梅花亦過年”這句話,如同佛門偈語、叢林禪話,更加超然,更加灑脫。
插花藝術在我國已延續了上千年,起源於六朝,盛行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南史·齊晋安王子懋傳》中說:“有獻蓮華供佛者,衆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也有同樣記載。這說明,插花緣起於佛寺,是謂“清供”,爾後浸漫到宮廷和民間,漸成風習,並衍生出許多名堂,且越來越講究。其實,“清供”的主旨是清簡、淡雅,爲的是讓廳堂、書齋、案几多一點生活情趣,蘆花、蒲草等皆可入供,附庸風雅反倒顯得俗氣。到得後來,“清供”的內容愈益泛化,泛指置於案頭觀賞的物件,包括盆景、插花、時令蔬果以及奇石、古玩、文房四寶等。“清供”也是畫品,謂之“清供圖”。在文人看來,這是雅好,在百姓那裡,則叫擺設,寓意上沒有本質區別。瓶中插一朵鮮花過年,不亦說乎?
前一篇:光明日报发表:“猴年马月”在眼前
后一篇:拍案惊奇:怪哉!剽窃也有窝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