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发表:佛学与管理学

标签:
星云大师最高的管理学自我自性自觉自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 |
分类: 世相漫话 |
星云大师在《往事百语》中,将佛教视作最高的管理学,可以说是见解独到的现代佛学理念。立论的时间,是上个世纪末的一九九九年。这在以往的佛理阐扬中鲜有提及,至少我没听说过。
佛教与管理学,听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星云看来,不仅相干,而且毫不牵强。
佛教的功能在教化,而教化必须有体系。教化的体系包括经义体系、门宗体系、戒律体系、礼仪体系、修行体系等等。这些体系,无一不同管理有关。如果放弃管理,势必就会造成混乱。民间有个绕口令:“城隍庙里两判官,东边的判官姓潘,西边的判官姓管。潘判官要管管判官,管判官要管潘判官。究竟是要潘判官来管管判官,还是要管判官来管潘判官。”星云大师以此为例说,就连判官也互不服气,僵持不下,就很难为城隍爷了。可见有了管理对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别对立,反而就更难管理了。
寺院尽管不同于俗世,但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既需要有住持、有班首、有堂口、有执事,也需要有章法、有规矩、有体制、有戒律,否则就无法正常运转。要保持运转有序,焉能离开管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过的任何寺庙,都是一个管理实体。即便是天宫里,也是有秩序的。孙悟空任性而为,到天宫里大闹了一通,破坏了天庭的秩序,到头来受到了严厉惩罚,被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
在《最高的管理学》一文开头,星云大师得知西来寺担任知客的妙睦在香港学过管理学,就对她说:“妳过去唸的管理学,都是学着去管事,去管人,是不够的,妳今后最好要学习把自己管理好,才是最高的管理学。”这就是说,佛教不仅具有管人管事管教化的功能,还具有自我管理功能。
自我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管理,一是心性管理,或者说是有形的管理和无形的管理。佛教的戒律有很多,既是对行为的管理,也是对心性的管理。相比较而言,心性的管理比行为的管理更重要。因为行为是心性的外在反映,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散,心神难以凝聚,怎么能办好事呢?一个心性扭曲的人,其行为就会变形,不仅不能办好事,而且会办坏事。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并能一以贯之,就必须从心性入手,管好自己的心猿意马、七情六慾。说到底,就是让心有个安排处,这也是礼佛参禅功课的要义所在。
星云大师说,如今到处都在普及管理学,管理学的门类不胜枚举,但很少有管理自己、管理内心的课程。一九九六年他创设南华管理学院时深深感到,佛教就是一门精深博大的管理学,讲的都是自我管理、自性管理、自觉管理、自知管理。佛教的根本宗旨是直指人心的,是“调伏自心从内至外皆治”,而“管人之难胜过管物管事”,所以说佛教就是最高的管理学,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就是最高的管理专家,因为他们能够给人以安全、安乐、安心、安适。
前一篇:【发表文稿】201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