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报转载:敢用怪才 善用奇才

标签:
赵简子阳虎杨因貌美遭嫉德高被疏 |
分类: 转载收录 |
赵鞅,时人尊称其赵孟,因谥号简,史书便以赵简子相称。在《赵氏孤儿》中,那个险些丧命的男孩赵武,就是赵鞅的祖父。半个多世纪后,年轻的赵鞅继承父志登上政坛。他倡行法治,选贤任能,扩亩薄税,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深知,“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天下可为一人拥有,却非一人能治理。因此,他始终把知人善任放在首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赵鞅有门客千人,以至于连日常饮食供应都很紧张。这在养士之风盛行的春秋战国,也许不足为奇。让人称奇的是他别具慧眼,敢用怪才,善用奇才,最扎眼的莫过于以下两件事。
一件事是力排众议纳阳虎。阳虎不过是季孙氏的一个家臣,既无显赫家世,又无雄厚资本,却能摆平鲁国三大贵族,以陪臣身份执掌鲁国国政。他本想在政坛上大干一番,结果搞砸了,无奈一路奔逃,来投赵鞅。
赵鞅的左右都把阳虎视为“定时炸弹”,以为万万不可收留。赵鞅很欣赏阳虎的政治才能,不仅顶住压力接纳了他,还让他当上了首辅(二把手)。
赵鞅之所以敢用阳虎,是因为他有信心和能力让顽石变成柱石。韩非子评价说,赵鞅“遂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也正如欧阳修所言,“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
另一件事是不问来路用杨因。杨因的自我介绍说:“我住在乡间时,有三次被邻居赶走;我侍奉君主时,曾五次挂冠而去;听说国君很喜欢读书人,所以特地前来求见。”
听了禀报,正在用膳的赵鞅急忙撂下碗筷,跪地挺身准备出迎。左右劝谏说,三次被逐,说明他群众基础太差;五次辞官,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有八次不良记录了。赵鞅说,这你们就不懂了。貌美的女子,会被丑妇所嫉妒;德高的君子,易被乱世所疏远;正直的行为,难免恶人所憎恨。于是,便以大礼迎接杨因,并拜他为相。自此而后,国家治理得果然很好。
前一篇:人間福報發表:破草鞋裡臥濟公
后一篇:大公报发表:超越与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