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南晨刊:五块钱的远足

(2015-11-03 14:56:00)
标签:

远足

大串联

接待站

红卫兵

手绢

分类: 记忆刷新

  第一次离家远行时,我还在上初中,文革大串联已接近尾声,再不开步就没机会了。听说我要与同学们步行到外地串联,母亲尽管放心不下,但还是支持我们出去闯荡,她向来认为,窝在家里的孩子没出息。父亲虽然不赞成我们在动乱时期到处乱跑,可又架不住同学们来我家百般说项,也就默许了。
  临行时,父亲默默地看着我背上行囊,没有出门送行。母亲送到巷子口的拐弯处,悄悄地将一个手绢塞到我口袋里,然后就一直瞧着我与前来会合的同伴们走出她的视线。上路后,我摸出手绢一看,才发现是五块钱。就这样,我们有车搭车,无车步行,晓行夜宿,五六天时间下来,终于走进了只是在大人口中听说过的城市——青岛。农村长大的孩子,见世面的机会实在太少。在这之前,我们至多去过县城。所以,当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久仰的海滨名城,触目新奇,满眼惊喜,尽管当时已是冰天雪地,寒气袭人,但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使我们每个人都热血沸腾。
  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都知道,在普通学生的眼里,所谓的大串联,好听一点的说法叫“经风雨、见世面”,说白了其实就是免费旅游。当时虽然不知旅游是何物,即使知道也不敢说是旅游,但却知道那是不花钱的开眼界。奇怪的是,尽管那段时间被定义为“动乱”,可那时很少有抢劫个人财物的事件发生。火车里的人挤得都喘不过气来,愣是没有发现小偷。于今想来,文革期间的社会风气之所以没有完全败坏,同解放以来纯朴民风的形成及其惯性作用,有很大关系。
  在青岛一周的时间里,我们除了进出大专院校看看大字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游山玩水逛商店。外出串联的青年学生,都是毛主席的客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是通行无阻的“天兵天将”,凭臂上的红卫兵袖章,管吃管住管乘车。在大一点的城市,到红卫兵接待站登记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就可以按规定的时间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费。如果你会节省,剩下来的饭菜票还能退给一点钱和粮票,买一点城市糕点带回家乡。虽然吃的是大锅饭,住得是大通铺,但不要我们花一分钱。只要凭接待站出具的接待证,在市内乘公交完全免费。所以,当我们顺利完成这次串联,坐上列车赶回家乡时,母亲塞给我的五元钱分文未动,于今想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王兆贵)

皖南晨刊:五块钱的远足
  
附注:本文发表在《皖南晨刊》2015年10月29日百味人生版,责任编辑张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