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2,44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应文化月刊:挥舞牧鹅竿的歌者

(2015-08-27 14:39:27)
标签:

老者

歌舞团

歌者

草甸

文化月刊

分类: 记忆刷新

挥舞牧鹅竿的歌者


    那年夏天,我从师部调回团里,奉命到一连上任。这里是一个近万亩土地的大农场,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都叫它“红旗农场”。大路两旁,除了芦荡、草甸就是稻田。行走间,只见左边的草甸上走来一群摇头晃脑、叽叽嘎嘎的白鹅。走在鹅群后头的是一位老者,手执一根长长的竹竿,竿头挑着一块褪了色的红布条。他一边挥动着牧鹅竿,一边用低沉的嘘喝声,驱赶掉队的孤鹅。

  待鹅群统统进入草甸,开始专注地啄食草叶后,那老者踱上高坡,抬头向远处望去,河湖港汊纵横交错,长篙短楫四通八达,良田美畴阡陌相连,青苗黄穗迎风起舞,好一派苏北水乡的原野风光!也许是眼前的图景感染了这位老者,只见他将牧鹅竿往肩膀上一靠,靠近芦苇荡的阴凉处坐了下来,清了清的嗓门,哼起了当地的小调。声音不是很清晰,但却富有磁性,一时间,轻松愉悦的旋律便在这片草地上飘荡开来。
  在他的身后的田间,有一帮女子正在薅草。这些女子年龄有大有小,头上都裹着蓝色印花布头巾。如此熟稔的歌声,很快引起了她们的注意,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远远地打量起这个牧鹅的歌者。老者须发斑白,面容清癯,一双炯目极富神采。洗得发白的军装上虽然没有领章,却有四个口袋,显然是干部打扮。眼前的景象让这些农妇们颇为纳闷:一个年过半百的军官,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地里牧鹅,本身就够让人诧异的了,何况他还能操着当地口音,有滋有味地哼唱民间小调呢?
  到连队安顿下来后,我谈起路上碰到的一幕,连队干部告诉我,那位放鹅的老干部是前线歌舞团乐队队长龚隆昆。如果不知底细,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老者竟是著名音乐家、指挥家。他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投身到部队文化工作中。先后在苏南军区文工团、华东第三野战军剧院任乐队指挥。1953年,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前线演出半年。自1955年开始,一直担任前线歌舞团管弦乐队队长兼指挥、作曲。他指挥演出的许多大型歌舞作品,先后在军区及全军汇演中获奖。1964年他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指挥工作期间,周恩来总理听他指挥乐队和歌手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这样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指挥家,怎么会跑到这荒滩野地里来牧鹅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士被下放到农场或干校劳动。《霓虹灯下的哨兵》的编剧沈西蒙、《柳堡的故事》的原作者胡石言、《太湖美》的曲作者龙飞、歌舞团副团长徐兵克等三团两队(话剧团、歌舞团、歌剧团、军乐队、体工队)的老领导,都曾在农场生活过。龚隆昆来到农场后,部队领导见他体质文弱,就安排他到连队负责放鹅。在人皆景仰的舞台上,龚隆昆曾指挥乐队演奏过一首又一首美妙的乐曲,指挥棒一挥就是二十年。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那双挥舞指挥棒的手,二十年后却拿起了牧鹅竿,指挥那群叽叽嘎嘎的白鹅。
  那段岁月结束后,龚隆昆等人陆续回到单位,将自己的艺术生命重新融入到百花齐放的春天里,为繁荣军地文化演出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离休后,龚隆昆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勋章,被授予国家一级指挥,并被载入《中国音乐家名录》。(王兆贵)

 

宝应文化月刊:挥舞牧鹅竿的歌者    附注:本文发表在《宝应文化月刊》二〇一五年总第四期,人物版编辑葳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