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发表:蒯通是“废柴”吗

(2015-08-25 11:19:15)
标签:

蒯通

韩信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不以成败论英雄

传檄千里

历史

分类: 人才史话
 
  年轻时读史,思维是直线的,只留心大名鼎鼎的韩信,没在意幕后人物蒯通。后来,书看得多了,发觉蒯通这个人还是有些名堂的,仅由他的话演变而来的成语就有一箩筐,如,固若金汤、鼎足而立、功高震主、为民请命、群雄逐鹿、云合雾集、乘利席胜、捷足先得、束蕴乞火等等。若把这些典故串接起来,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蒯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可惜因韩信犹豫不决而未能实现,于是有人说,蒯通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废材而已。那么,蒯通真是块“废柴”吗?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一样,反秦起义硝烟四起,英雄豪杰各据一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若要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要么以武进身,靠征战沙场建立功勋,要么以文出头,做谋臣策士博取功名。蒯通乃一介书生,又生逢乱世,就只能靠文笔和口舌闯荡天下了。蒯通的早期身世已不可考,但从《汉书·蒯通传》和《史记》等书的一些附带记载中,仍可看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能之士。
  蒯通本是燕赵范阳人氏,因见慕于齐地多贤俊,且有稷下学宫这样的学术殿堂,遂客居于齐,以致刘邦把他看作是齐人。他与琅琊高士安期生交好,并都曾去过项羽那里,陈述自己的宏图大略,但未被采纳。项羽要封官留人,他们却坚辞不受。蒯通于是便隐退于野,著书立说,窥测时机,以求明主。班固在《汉书》中评价蒯通“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隽永一词遂成典故,用来形容意味深长言论或诗文。
  蒯通的第一次亮相颇为精彩。秦二世元年八月,陈胜部将武臣领命北上攻伐赵地。身为燕赵子民的蒯通,为避免家乡父老生灵涂炭,就立即走进县衙,破解时局,痛陈利害,劝说县令徐公归顺武臣。接下来,他又赶往武臣大营,说服武臣接受范阳县令之降。这样一来,“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兵不血刃就顺利地拿下了三十余座城池。蒯通这一番奔走斡旋,既保全了反秦义军的有生力量,又避免了一场战争浩劫,足以称得上为民请命的善举了。
  五年后,蒯通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在韩信帐下。在蒯通眼里,韩信治军有方,善于用兵,又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将来必能成大事,是个难得的潜力股,投在他门下,还愁没有发展机遇吗?这年十月,韩信奉命攻齐,大军还未到达平原渡口,就有消息报告说,汉王派出的郦食其已说服田齐归汉。正待韩信欲收兵之际,蒯通却以没有接到汉王止伐诏令为由,鼓动韩信继续攻齐。于是,韩信便乘齐疏于防范之机,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把他给烹了。齐王好容易求得楚军援手抗汉,不料楚将龙且却因轻敌恋战而中计,全军覆没,齐王被杀。司马迁赞曰:“甚矣,蒯通之谋!”班固评曰:“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实,蒯通所以有此一说,旨在扩大韩信的实力和影响,为后来拥齐自立做准备。或者说,这与他拟将说服韩信鼎足而居、三分天下的长远谋略相一致。撇开这件事的功过是非不说,蒯通的能量可见一斑,“废柴”之说也就毫无来由了。
  齐地向来是雄霸争锋的后方要塞。韩信占据齐地后,项羽腹背受敌,深以为忧,就派策士武涉前往策反,让韩信弃汉归楚。韩信觉得汉王于己不薄,予以谢绝了。蒯通与武涉所见略同,都认为韩信的份量举足轻重,挺汉则刘邦做大,归楚则项羽转胜。于是,就乘机又来说服韩信。他先是以相人之术诱导韩信说,从将军您的正面看,不过封侯而已,且有凶险;从将军您的背面看,就贵不可言了。韩信对蒯通的相术很感兴趣,就让他详细说来听听。接下来,蒯通放眼天下大势,纵论存废格局,建议韩信既不要归附项羽灭掉刘邦,也不要听命刘邦灭掉项羽,而是拥齐自立,鼎足而居,三分天下。这样一来,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并引用历史教训进一步劝告韩信,楚汉胜负未定,正是度势良机。我听说,天赐与您,您却不要,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您却不动,反而会遭逢祸殃。你在汉王手下,功高盖世,已有震主之威,我真为您感到不安。何去何从,还请将军三思。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韩信仍是心存犹疑,总感到不忍背弃汉王,终究还是谢绝了。
  蒯通见反复劝说韩信无效,自感大势不妙,于是便装疯卖傻,避祸乡野。韩信后来的结局,果然被蒯通料中。临死前叹息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至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刘邦听说后,遂在全国通缉蒯通。缉拿归案后,刘邦打算把蒯通给烹了。刑前斥问他说,你为何教唆韩信反叛?蒯通毕竟是辩士出身,慷慨激昂地说出一番道理后,刘邦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加之天下初定,尤须怀柔宽仁、尊才尚贤,就把他给放了。蒯通若真是块“废柴”,焉能逃过这一劫,并在后来被齐相曹参拜为座上宾?
  历史不能假设,但却可以推论。倘若当初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韩齐与项楚、刘汉必能三分天下;倘若韩信拥齐自立后拜蒯通为相,最终统一全国的很难说就是刘邦。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论说,对人才的评价,既不能脱离功利,也不能唯功利是瞻。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论,适用于战将,同样也适应于文臣。
  蒯通原名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名。细分析,通与彻意思相近,大彻大悟谓之通。蒯通这个人对世事的洞察很有眼光和见地,通透明澈。他尽管未能大显身手,但其才华的光焰,仍让后人为之眼前一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