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发表:偶成之妙

标签:
文化戴叔伦佳构神来之笔辞藻 |
分类: 文苑漫笔 |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偶成》一类的篇目或标题,如,戴叔伦、李清照、朱熹等,都曾写过以《偶成》为题的诗篇,相似的篇目还有《除夕偶成》、《春日偶成》、《秋日偶成》、《湖上偶成》、《枕上偶成》等等。那么,“偶成”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要以《偶成》为题写诗填词呢?
从字面理解,偶成的意思就是偶然成篇,一般是指机缘巧合、偶有灵感之作,或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样的作品,或是即景抒怀,或是睹物思人,往往会有奇思佳构、天成妙语呈现。翻一翻那些以《偶成》为题的诗词,其中确有不少神来之笔。如,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偶成》:野水连天碧,峰峦入海青,沧浪者谁子,一曲醉中听。上口、悦目、赏心。再如,北宋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种怡然自得的闲适,只有融入到山水之间才能冲口而出。又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偶成》: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这样叹惋,只有在触景生情时才有可能生发。偶成之作大多是发自肺腑的,这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习作,不仅格致有别,而且情趣迥异。
到得后来,以《偶成》为题的诗文逐渐多了起来,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均不鲜见。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戴望舒等,都曾发表过偶成之作。当然,偶成之作一旦循例而为,竞相袭用,就未必都是神来之笔,名篇佳构,或是勉为其词,差强人意,或是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标题,权且以偶成为题。不过,这又另当别论了。
总的说来,以《偶成》为题的诗词,原本是文人的即兴创作,是真性情的自然流泻,比那些奉诏应制、明经试帖的遵命文学以及步韵奉和、赠答酬唱之类的附庸风雅,在艺术价值上高多了。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永明体、齐梁体、玉台体、西昆体、台阁体、香奁体等诸多名堂,专一在对仗、声律、辞藻等方面下功夫,刻意追求形制工稳,辞藻华丽,往往是过分雕琢,造作矫揉,难得有鲜活的意趣。正像鲁迅讽刺得那样,“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欺骗盲试官的。”
偶成之作不仅在文学范畴内有艺术价值,对其他领域也有合理的借鉴意义。这人世间,有许多事情都是勉强不来的,取法自然的收获往往巧夺天工。譬如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譬如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譬如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就如同这夫妻之份,遇合的姻缘大多胜过撮合的婚配。悠悠万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