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发表:五彩端午节
(2011-06-06 13:41:55)
标签:
香港大公报发表原创文稿人文世相记忆刷新五彩端午随笔杂谈 |
分类: 世相漫话 |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名堂最多的要数端午了。
一是别名多。除端午外,还有“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天中节”、“地腊节”、“浴兰节”、“女儿节”、“小儿节”、“解粽节”、“夏节”、“艾节”、“菖蒲节”、“龙舟节”、“诗人节”等二十多个。
二是起源多。如,凭吊诗人屈原说、祭奠名将伍员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巧合的是这三位古人都是五月五日这天投江的,而且都与忠孝传统思想相关。还有一说,源自华夏龙族的图腾崇拜。其实,这一节令起始于民间的驱毒、辟邪活动。
三是诗文多。古往今来,吟咏和记述端午的诗文很多,以至于难以完全统计,仅以《端午》为题的诗词歌赋就多达数十篇。作者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有帝王将相,也有骚人墨客。据《中国青年报》调查结果,六成以上公众认为端午节是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
四是习俗多。端午节期间,衣食住行都有讲究,且有诸多禁忌,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还不完全相同。仅手工饰品就有艾虎、健人、百索、香袋、豆娘、葫芦、彩蛋等不下十种,分为门饰、簪饰、佩饰、臂饰几大类。至于食俗,花样就更多了。
在儿时记忆的图像中,端午节除了插艾蒿、吃粽子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彩丝缠手足腕了。每年端午这天早上,小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和脚腕上多了一圈彩色丝绳。看上去,有点像当今流行的手链、脚链,艳丽、喜兴而又吉祥。大街上,额画虎符、腮涂胭脂、腕缠彩线的儿童们聚在一起,追逐嬉戏,绝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比起常见的风俗画来,真实而又生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绣花用的绷子,自然备有各色丝线。因此,编结五彩丝绳并非难事。代价不高,技术也不复杂。除非特别奇巧的花样,平常人家都办得到。只要将五色丝线依次交叉扭结,像编发辫一样拢成一股即可。这物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五彩缕”,亦称“五色缕”、“长命缕”、“延年缕”、“百岁索”、“辟病缯”等,统称“端午索”。小时候,只是以为“别人有之,我岂可无”?并不觉得它有多么重要,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人们寄托美好意愿的一种方式,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关爱与珍重。
据古籍记载,五月热气蒸腾,毒虫蠢动,瘴气弥散,易染瘟疫疠疾。自汉代以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五彩丝绳,祈福消灾。中国古代将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五时、五方、五行、五德、五脏相对应,视为吉祥、正色,蕴涵非凡神力,能辟邪驱瘟,禳解五毒,祛病延年。魏晋南北朝以降,五彩丝绳逐渐演变为传统佩饰,并衍生出项索、缯子、缨络、宫绦、香囊等多种形制,或悬于门庭,或垂于帷帐,或系于臂膀,或戴于脖颈,或别于腋下,或饰于胸前,或挂于腰间。五彩缕亦可作传情信物互赠,所谓“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五彩结同心”也是词牌名。明代梅鼎祚就曾以《长命缕》为题写过一出戏剧,演绎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五彩缕这一佩饰,似龙纹凤羽,不仅寓意吉祥,而且赏心悦目,具有审美情趣,为文人墨客所锺,屡屡出现在诗词中。如,“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东坡这首以端午为题的《浣溪沙》,一改豪放之风,通篇婉约之韵,不免有些绮靡香艳,但却把五彩缕的妙处点染得俏丽生动,堪称香奁佳句。
http://s15/middle/4b41775bna504b2dd3bee&690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2011年6月6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孙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