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大公报:聊赠一枝春

(2011-03-27 16:27:06)
标签:

香港大公报发表

原创文稿

艺文谈片

随笔

杂谈

分类: 文苑漫笔

聊赠一枝春

 

香港大公报:聊赠一枝春

 

  淳熙十三年的一个春天,陆游来到临安。这天清晨,深巷中传来的卖花声唤起了他勃兴的诗情,温热了他落寞的胸怀,遂提笔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时间传诵开来,成为流行至今的经典名句。
  陆游的诗词句,虽然不乏精工与纤丽,但总体风格明快、疏朗、豪放。“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遣词明白如话,绘景清新如洗,节奏和韵律就像如歌的行板那样自然流畅,上口悦耳。小楼、春雨、深巷、杏花,不过是些寻常景致,摄入到他的笔端,再挥洒到纸上,便有了一种淡雅清爽的意蕴,把江南之春的风韵,点染得如同一幅水粉画。
  这首诗虽然一看就懂,但对“卖杏花”的说法却有点不明就里。现今的市井坊间,沿街兜售的是廉价的单一的时令花,如白兰花、栀子花、茉莉花等,花店出售的是名贵的多样的集束花,没看到也没听说过有卖杏花的。杏花到处有,还需要卖吗?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古人插花的习俗,上述猜疑也就不存在了。
  我国很早就有折花、插花的习俗,但凡是花,都可以折来插,杏花自然也在其中。庾信在他的《杏花》诗中写道:“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由此可知,至迟南北朝时,杏花就用来装盘欣赏了。在古代,杏花有“艳客”的美称,插杏花是比较风行的雅兴。王磐的散曲中就有“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的描述,陈继儒则认为,不同的瓶花烘托不同的氛围,杏花置于梳妆镜旁,能给闺房带来春的气息。
  杏花不仅用来插瓶欣赏,还可以赠人以示美意,所谓“聊赠一枝春”;可以簪戴作为美饰,所谓“插向鬓云斜吐”。簪花之风不独限于女子,古时男子簪花也很平常。在唐代,同榜及第的进士们,要集体到杏园举办探花宴,参加皇帝赐酒的琼林宴,并以争戴杏花为荣耀,所以郑谷的《曲江红杏》诗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到了清代中后期,簪花变为女子专属,男子不与焉。
  既然杏花可插瓶、可赠人、可簪戴,自然是大受欢迎。那些皇家后宫里的嫔妃们,抑或是豪宅大院里的闺秀们,寻常时间难得入市,只好唤下人出门买花,即便门庭不阔的小家碧玉,对鲜花也有需求。唐代街市上,各种花都有得卖。插花、簪花的人太多,造成杏园零落不堪,杜牧赋诗叹曰“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宋代以降,花卉市场更趋繁荣,有固定花市,也有挑担挎篮的卖花人,李易安正是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反映到文学上,语涉卖杏花的诗词曲赋也比较多。除陆游外,史达祖有“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林逋有“京师巷陌新睛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戴复古有“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等等。
  古代人卖花以吆喝揽客,卖花声作为独特的人文元素,被写进了宋词中。如,赵良玉“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春水泠泠。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刘辰翁“芳草如云,飞红似雨,卖花声过”。张舜民将词牌《浪淘沙》改为《卖花声》,不知是否与此有关。由于春花繁盛,卖花声也多于他时,所以王嵎说“春在卖花声里”。又因为杏花堪称东风第一枝,古人将卖杏花视为春之声,象征性地出现在咏春的诗词中,所以就有了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今天的花卉市场比古代阔气多了,但不会有人卖杏花了;今天的卖花人也有走街串巷的,但很难再听到吆喝着的卖花声了。(约1,350字)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2011年3月27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李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