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米元章的石头记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原创文稿文史札记随笔杂谈杂谈 |
分类: 史海漫游 |
作者:王兆贵
米芾,字元章,有洁癖,好着唐装,个性狂傲,举止怪诞。他视艺术为生命,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还特别嗜石爱砚,且爱得迹近痴迷。据《宋史·米芾传》记载,安徽无为有一块外形奇特的巨石,米芾见了高兴地大叫:此石足以让我膜拜,于是整肃衣冠就拜,还念念有词地呼石为兄。此后,“米颠拜石”就成了历代文人手下的创作题材,出现在画作和雕塑中。在西泠印社2006年秋季拍卖会上,有两幅“米芾拜石”的画作同台亮相,一件是明代画家陈洪绶所作,一件出自近代画家任伯年之手。
恋物成癖的人,有时难免忘形失态。米芾应徽宗之召,书写一个屏风。徽宗指着御案上的笔砚,准许他使用。米芾一眼看中了这方宝砚,边挥毫边琢磨如何得手。书写完毕,就捧着砚台对徽宗说,这方御砚已为臣所濡染,再交还皇上就大不敬了。徽宗心知,米芾这样说是企图得到这方砚台,于是就笑着赐给了他。米芾谢恩后,抱着砚台就跑。余墨飞溅,襟袖尽染,米芾狼狈中还偷着乐。见他这副样子,徽宗对在场的蔡京说,这个米颠,真是名不虚传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西东乡收集到一方古砚,砚池额上镌有“御赐之宝”四篆,底面刻有米芾署名的跋文,笔势凝重而飘逸,气度雍容而潇洒,可惜字迹略有漫漶。经鉴定得知,确系宋徽宗赵佶赐给米芾的御用端砚。
敄周和尚有一端州石,耸起部分像座小山,山脚下的凹塘正好用来蓄水磨墨。米芾得到后爱不释手,竟搂着睡了三个晚上。灵璧以产美石闻名,米芾在毗邻灵璧的涟水做官时,得其便收藏了许多奇巧的石头,并一一品题冠名,藏于雅斋,观赏入迷时整日不出门。遇有珍品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前往巡视的按察使杨杰听说后,严肃地对他说,朝廷把这么大一个地方交给你,怎么能整天玩石头呢?米芾从袖中取出一块玲珑剔透的石头,转动着展示给杨杰看,问他这块石头如何?杨杰不屑一顾。米芾又拿出一块巧夺天工的石头,见杨杰还不动心,最后拿出一块更加精妙的石头对杨杰说,如此上佳之石,怎么能不爱呢?杨杰忽然说,不只你爱,我也很喜欢呀!顺手夺过奇石,径直登车,扬长而去。
作为一个地方官,耽于个人爱好而荒废政务,怎么说也是失职行为,不要说被问责,就是受处罚也不为过,他也确曾因此遭到过弹劾。毕竟是理屈在先,面对杨杰的责问,米芾是没理由辩解的,只好施展忽悠术,转移杨杰的注意力,从而化紧张为和缓,变严肃为消遣。米芾的这番应对,固然有息事宁人的成分在里边,但是,能让对石头不动心的人爱上石头,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也确实了得。米芾对所藏奇石视同心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绝尘而去,接连数月惘然若失,屡次修书都没要回来。
搜石,藏石,赏石,鉴石,成了米芾生命中至虔至诚的修行和难以割舍的情结。他爱石至深,不仅仅是为了收藏观赏,而是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潜心进行研究,并有专著问世。米芾的审美视角超常、独特,能从旁人见惯不怪的石头中看出门道来,说出美感来,他提出的“皱、漏、瘦、透”,仍然是今天人们相石、赏石、藏石的通行标准。
《红楼梦》以弃石的人文精神为寄托,应该说是从米芾人生际遇中受到启示、获得灵感的。在这块石头自述故事的开头,脂砚斋批注:“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米元章以怪石为友,曹雪芹为顽石立传,同我国古代传统的玉石文化意象密切相关,讽为癫狂也罢,视为弃物也罢,透逸出来的是那种崇尚自然、不为世俗所同化的狂狷本色和人格精神。据说,歌德也是石癖中人。一次,他在魏玛街头看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便失声叫到:“呵,你在这儿呵!”他曾说过:“我要把我的身心和灵肉渗
透到岩石和群山之中”。
附注:本文于2010-10-30发表在香港《文汇报》文汇园副刊古典瞬间栏目,责任编辑张旭婕。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