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福报:文徵明的“三不应”
(2010-07-21 20:09:13)
标签:
原创文稿文史札记随笔杂谈人间福报发表 |
分类: 史海漫游 |
在我国古代,至少是明代以前,被称为文士的人,第一位的不是学问和才情,而是那种不肯流俗的骨气。换句话说,文士都是以清高孤傲自诩的,这里没有潜规则,而是响当当的明规则。
据《文苑卮言》、《玉堂丛语》、《清言》等书记载,文徵明性情耿介,平生清廉。中年以后,声名日隆,拜求书画者应接不暇,有时车马盈门。但他坚持文士操守,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应”的清规:藩王贵族求画不应,太监嫔妃求画不应,外国人求画不应。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无论穷通皆无违例,以至前来访求书画的百姓书生易得,达官显贵难求。
文徵明以书画名重,但却甘守清贫,向无利心,即便是别人的诚心资助、慕名赏赐,他也不肯接受。淮扬巡抚俞谏,是个贤良名臣,得知他家境贫寒,有意想资助他,问话中再三暗示,他却佯装糊涂,婉言推脱。当朝的两个亲王曾以古鼎、铜镜、金宝瓶等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各地来苏州的王公大臣包括外国使臣,知他不肯“纡尊降贵”,只能望着他的住地而拜,以见不到他为憾。文徵明听候诏令时,从不到河下拜客,就连严嵩也不给面子。严嵩曾对顾璘说,不拜别人倒也罢了,我路过苏州,他也不来答拜!顾璘回答说,这就是文徵明啊!如果不拜别人只拜你,他还是文徵明吗?
前一篇:人间福报:挂碍即烦恼
后一篇:长沙晚报发表:容错与纵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