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大公报:“三句半”记趣

(2010-04-13 09:43:42)
标签:

香港大公报发表

原创文稿

艺文谈片

随笔杂谈

分类: 文苑漫笔

三句半记趣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政海拾零》中,记述了上个世纪中期毛泽东的一段轶事。当年,毛泽东经常参加中南海周末舞会。有一次,他和几个歌舞团演员分别跳舞,其中有个小演员叫朱立刚,另一个小演员叫王君苗,是独生女,深州人。河北深州盛产水蜜桃,当年曾为皇室贡品。于是,毛泽东就以深州水蜜桃为名,随口念出一首打油诗:深州水蜜桃/独生一根苗/遇上朱(猪)八戒/吃了。
  毛泽东即兴所念的这首打油诗,就是当年在群众性说唱文艺舞台上风行一时的“三句半”。这种曲艺形式表演者只须四人,道具也不过一套锣鼓家什。上台来,先敲击一通简单的锣鼓点子走圆场,到前台排成一行后锣鼓点骤停,亮相。然后,前三位表演者依次说出一句五至七言韵白,第四位表演者则用两三个字的韵白收场。接着再敲起锣鼓点走圆场,如此数个回合,表演方告结束。由于在每个回合的表演中,前三位各说一句,最后那位只说半句,所以称作“三句半”。表演的谐谑效果,全在最后那一位表演者的韵白上,虽说只用两三个字,却须生动俏皮,滑稽好笑。由于这种曲艺形式简便易行,饶有风趣,一时间颇为盛行。
  原以为“三句半”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经查考得知,这种曲艺形式古已有之,不过那时不叫“三句半”,而叫“十七字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个人好作十七字诗,不论看到什么都能出口成章。当时大旱,太守为民求雨无果,他就作诗嘲笑说: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人把他抓来,训斥说:“你不是善于作十七字诗吗?现再试作一首,如果作得好就放了你。”太守别号“西坡”,那人就以“西坡”为题,随即吟道: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大怒,令人把他责打了十八大板。板子打完,那人又吟诵出一首来: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了,哭笑不得,判他诽谤,发配到郧阳,其娘舅来给他送行,两人相持不住,都流下了眼泪。触景生情,他又吟道: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原来他娘舅是个独眼龙。
    “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前三句庄重严肃,后一句虽然只有两个字,但结构突兀,机锋骤现,幽默诙谐,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尤为普通老百姓所喜爱。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顺口溜式的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2010年4月13日大公园副刊,编辑孙嘉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