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季羡林先生的“小气”
(2009-07-29 09:31:48)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原创文稿文苑漫话随笔杂谈 |
分类: 世相漫话 |
贝一中
这世界上,大凡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都非常之大气,但有时又异乎寻常的小气。季羡林先生一生专注于做学问,其文化品质已超越了国别、种族及世俗,不可谓不大气,但他对自己藏书的护持程度,却迹近吝啬。爱书的人大多喜欢藏书,而藏书的人又最怕别人借书,更怕有人借而不还。在这一点上,季先生亦难免俗。
季先生把自己比较宝贝的一些书,集中放在一两间屋子里,并在墙壁醒目处帖上用毛笔书写的“此屋书籍不得带出”的字样。对那些他最珍爱的书,则锁进铁皮柜子里,钥匙挂在自己腰上。他的学生和弟子都知道,这两间屋子里的书是不能借的,铁皮柜子里的书就更借不得了。如果你带上笔记本到季先生的书房里去看书,他会很开心把书捧给你,然后流露出孺子可教的神情;如果你喜欢看铁皮柜子里的书,那季老就更高兴了,他会让助手给你沏上一杯茶,然后笑呵呵地等着你发问;如果你问到了“点子”上,则是他最开心的事;如果你向季先生开口借书,那就等于给他出了一道大难题。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说,如果你想看看季老窘迫的样子,就向他借书。作为季羡林的得意门生,钱文忠没少去过他的书房。一次,钱文忠见铁皮柜子上的钥匙尚未拔下来,就顺手从中取出一本书借走。过了些天,季先生喊他来,把这本书的复印本交给他。为了换回了原书,季先生竟然委托自己的学生,将这本外文书整本复印了出来。不要说弟子,就是他疼爱的孙女,想借一本书都被拒绝了,这让他孙女很不高兴。隔天,他让人到书店专门买了一本同样的书送给了孙女。仅此两端,就足以看出季先生是如何爱书了。
肉体上忍受过饥馁的人,最懂得稼穑之艰辛、五谷之可贵;精神上经历过饥渴的人,最懂得求学之艰辛,书籍之可贵。季先生爱书如命,这与他的身世有很大关系。按照季羡林自己的说法,“他出生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一个县、最贫穷的一个乡、最贫穷的一个村、最贫穷的人家。”因此,在季羡林的年轻时代,买书、看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上高中后,他宁可饿肚子也要把饭钱省下来买书。很难想像,在那时季羡林就已开始从日本订购成套的外语原版书。在就读清华大学乃至德国留学的日子里,季羡林的家境还远说不上富裕,但他仍旧是节衣缩食地大量买书。买书、藏书、看书、写书,伴随着季先生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说到恩师对书的爱惜,钱文忠打了一个比方,“季老对待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而且从来不在书上做任何标记,所以他的书每一本都像新的一样”。季羡林先生的读书笔记,都是记在随手拿来的纸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放在一个大信封里。他什么纸都拿来用,有时家里的缴费单也被他顺手拿来做笔记了。所以,这些纸片大小不等、颜色不一。季先生对书籍的喜爱,还迁延到一切有字的纸上,只要是有字的纸就不丢。“敬惜字纸”这一古训,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已不仅仅是一种虔诚,而是做学问者的一种习惯,一种境界。
附注:本文于2009-07-29发表在香港《文汇报》文汇园副刊,责任编辑张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