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海日报:说的比唱的好听

(2010-03-04 12:33:30)
标签:

原创文稿

文史漫话

随笔杂谈

北海日报发表

分类: 史海漫游

说的比唱的好听

北海日报:说的比唱的好听
 

  战国初年,齐宣王到社山打猎,当地一些父老乡绅前来请安。宣王以免缴田租作为赏赐,众人拜谢,惟独闾丘先生不拜。宣王以为他嫌赏赐太少,就又下令免除徭役,众人再次拜谢,可那位闾丘先生仍然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宣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先生您还不满意,难道我这样做有什么过错吗?闾丘先生答,我希望您能让我长寿,让我富裕,让我尊贵。宣王说,人的寿数由天注定,不是别人能给的,我无法让先生长寿;仓廩虽丰实,那是国家防范天灾的,我无法让先生富裕;朝中大官尚无空缺,小官又够不上品位,因此我也无法让先生尊贵。闾丘先生说,如果您能选用执法公允的有德之人为官,这样我们就能活得长久了;如果您能根据季节忙闲不误农时地征调民力,这样我们就会更富有了;如果您又能颁布法令,在国中弘扬敬老尊长之风,这样对我这把年纪的人而言自然就尊贵起来了。至于免除田租徭役,只会使国库空虚、公务无人差使,这本来就不是我敢奢望的。
  你看,闾丘先生的这番道理讲得多好啊!在齐宣王征询意见时,这位老先生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三大希望”,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位贪心的老太婆,口气大得有些不着调。但接下来他却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不仅顺畅自然,而且入耳中听,令人折服。
  茫茫大千,攘攘尘世,道理无处不在。人生天地间,不懂道理,不讲道理,恐怕是行不通的。可有人往往把讲道理与空洞玄虚、枯燥乏味的说教等同起来,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屑一顾地说,少给我讲大道理。事实上,道理原本是朴实生动的,而且是美妙的,只是因为有些人把它教条化了,生硬呆板,才惹人生厌起来。让人讨厌的并不是道理,而是如何讲道理。
  我们的古人是很会讲道理的,其中,最典型的高手当属庄周。他老人家讲起道理来,往往是海阔天空,驰骋想象,花鸟虫鱼,格物致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让人听了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他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你,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所以,听庄子讲道理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看过“庖丁解牛”的人,不仅能心悦诚服地晓喻其中的道理,而且深为庄子论道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道之妙”,什么是“理之美”。
  那么,道理魅力何在,有何美妙可言呢?
  道理蕴涵智慧美。智慧的花朵必定是美丽的,美丽的智慧能让道理添彩。“一言以兴邦”,是因为所建之言具有安邦治国的大智慧。“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因为对方是一个睿智的人,他讲的道理令你十分开窍。庄子的智慧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仍然能够让我们会心一笑。子贡救鲁、晏婴使楚等历史故事中讲述的道理,无不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智慧的美妙。那些行走在大地边缘的禅师,他们顿悟的禅机被称作丛林智慧。为什么我们能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也是因为那些故事具有微言大义的启智作用。
  道理借助形象美。《论语》一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说教,但却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在赋比兴中达到说理的目的。譬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至于庄子,借助自然物象说事的特点就更明显了。在庄子那里,由北溟到南海,说鲲鹏道蝴蝶,于无尽想象中描绘无穷景象,从而把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道理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感染强烈。鲁迅的杂文说理的居多,但却有声有色、形象丰富。在为白莽的《孩儿塔》作序时,鲁迅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这样的评论,完全是以形象说话了。
  道理具有逻辑美。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实际是美好、幸福的感觉,即使是具有极高理论思维能力的爱因斯坦也是为宇宙和逻辑的美妙所感召。不论是浅显的道理,还是深奥的道理,不仅要形象生动,还必须合乎逻辑。缜密的逻辑能让讲出来的道理无懈可击,展现激昂雄辩之美,产生“妙语惊四座”的效应。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所到之处都被他摆平了,得以佩六国相印,让我们从美妙的逻辑中看到了逻辑的美妙。列宁的演讲为什么能抓住并征服人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有极强的逻辑感染力。
  道理也有韵律美。譬如,《道德经》洋洋五千言,采用的是韵文哲理诗体,古代的蒙训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是采取韵白的方式,向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讲述人生大道理。再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尽管是在说理,但遣词长短有序,语气抑扬顿挫,声调和谐顺畅,通篇都充满着韵律美。唐宋八大家的文论,也都重视音韵之美,使人读了有“一唱三叹”之感受。这说明,说理并不排斥抒情,情在理中,不言而喻。作为传播思想与学问的道理,有了适宜的节奏和韵律,完全可以做到“说的比唱得好听”。
  南朝有位高僧叫竺道生,人称“生公”。史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见其讲述佛法的诱人魅力。在虎丘山上,他收乱石为门徒,讲经说法。当他潜心讲解《涅盘经》时,一块块顽石竟然频频点头表示领会了佛意;水池里已枯萎凋谢的莲荷也泛出片片绿叶,绽开朵朵莲花,来争相聆听。道者,路径也,简而分明;理者,纹理也,序而有致。分明有致,能不美乎?

       附注:本文于2010年3月4日发表在《北海日报》银滩副刊,责任编辑叶汶波;刊发时由2000字压缩为126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