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结集出版不一样蜜蜂独立性发源地 |
分类: 世相漫话 |
早在粮票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北方人的安稳梦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浙江人就开始走走街串巷做生意了。他们的人马,可以说男女老少、青壮妇孺都有;他们的足迹,可以说遍布大江南北、驰骋五洲四海。当时,最常见的是兜售各种塑料制品和毛线等的浙江小商贩。记得我居住的大院门口的对面和两侧,就摆着两三个摊子。摊子上摆的都是居家生活的日常用品,如,买菜篮子、淘米筐子、水瓶壳子、晾衣架子、塑料绳子、打气管子等应有尽有。用现钱买行,拿粮票换也行,可以讨价还价。这些“游击队”式的小商小贩,不求安逸,不怕吃苦,四方流动,互相帮衬,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回老家探亲,在街巷口遇到一位拎着提包卖毛线的妇女,一问便知是浙江人。后来,我到浙江的一个小城市开会。会议间隙,与几位同事去逛小商品市场,见一位十几岁的小男孩,身上披着尺码由小到大的四五件西装在溜达,问他家里大人呢?他扭头瞥了瞥身后摆摊的中年妇女。再问那位妇女,为什么不让他上学呢?这样不是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吗?那位妇女答道:想让他上学,可家里没有钱;现在钱好赚,以后就难了;趁现在钱好赚,把钱赚够了,还愁以后不能上学吗?这个回答,让我们当中那位从事思想教育工作近二十年的老政工颇感意外,愣了老半天,又琢磨了老半天。
事实上,当年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浙江人,或者说是一些“草根”商人的前期缩影。但在市场经济大潮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浙江人就已开始积累经验、积蓄力量,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正是他们即将崛起的最好写照。发轫之初,他们大路不通走小路、旱路不通走水路,哪怕一分钱的生意也肯做,哪怕再见遥远的路也敢走。以至于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甚至在阿富汗内乱、阿以火拼的日子里,都能够看到浙商的身影。余秋雨在他的游历中谈到,记得那次去威尼斯,预订了一个小岛上的旅馆,却在大雨滂沱的下半夜迷路,浑身湿透、饥寒交迫,突然见到一星灯光,投奔而去,居然是温州人开的餐馆,真是大喜过望。在中国人中间最敢于做这种不远万里的事情的,大多是吾省温州人。这也可能就是“新浙商”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的部分原因吧?
那么,与浙江人相比,山东人的差距在哪里呢?
山东景海市场顾问有限公司颜景海教授说,我是地道的山东人,与浙江人相比,我认为观念才是最大的差距。事实上,浙鲁两地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老百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很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逼孩子念书考大学,如果家里几个孩子没有一个上大学的,家长会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所以,山东的孩子得依赖父母,依赖社会提供平台,是一种被动的姿态。而浙江人就不一样了,如果有几个孩子,家长希望他们去经商。所以浙江的孩子从少年开始就有了这样的独立性。
有人说浙商具有“狼”的精神,山东省浙江投资企业商会副会长吴可夫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说浙商具有蜜蜂精神最恰当。这一是说浙商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不辞辛苦飞跃千山万水到各地采蜜;二是说浙商像蜜蜂一样,会有蜂王领着众工蜂走。比如说菏泽的牡丹花开了,工蜂可能不知道,但蜂王知道,那么其他的工蜂就都跟着蜂王奔过去了。浙商的发展,就是需要许多蜂王发挥领头作用,然后发挥集团军的作用。
浙商特别敬业,能干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烟台市工商联温州商会高级顾问王天凯谈到,有一次,我们商会接到一个维权的案子,提案人是一位女士,是招远一个开金矿的浙商。我们就问她:“你老公怎么不来啊?”她说:“我老公在山西开矿。”这在我们山东人眼里,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一个女同志,单枪匹马在外地山沟沟里头开矿,生活相当艰苦。又因为利益的问题,当地的村民往往会给你出难题,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但就是浙商,能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重压和辛苦。
附注:本文发表在《齐鲁晚报》2008年5月11日
青未了副刊,责任编辑张成东,署名:红尘布衣。新华网山东频道、商务部驻青岛办事处转载,山东画报社当年结集出版的《山东精神山东人》一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