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有关部门曾多次统计全国戏曲剧种,由于消亡、新增等原因,始终没有
一个确切数字。1997年连续获得全国辞书工具书一等奖和全国图书奖的《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收录了335个。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是经过反复研究并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较符合实际。它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横跨宋元至现代900多年历史,凡历史上流传过今已消亡或建国后新戏种都一并收录在内。
以下剧种见专条:京剧、昆剧、吉剧、皮影戏、花鼓灯、莆仙戏、晋剧、傣剧、滇剧
?/P>
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原称黄梅调、采茶歌,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发展成熟于安徽安庆。清道光年间开始成为小戏,演唱以安庆方言为主,后吸收了徽剧、青阳腔特点,逐步有了大戏的基础。建国初还仅限于安徽、湖北、江西沿江一带流行。50—60年代,黄梅戏的影响力曾达到第一次巅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等,代表人物是严凤英、王少舫等。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80年代,黄梅戏达到了第二次巅峰,代表剧目有《红楼梦》、《孟姜女》、《郑小姣》等,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陈小芳、吴琼、韩再芬、潘启才等。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安徽新创作的剧本超过1000部,其中大量被排演,从中产生了一批精品。1991年,黄梅戏《红楼梦》面世,并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50年代,弦乐被引进黄梅戏。70年代后期,黄梅戏音乐开始管弦乐化,吸收了西洋歌剧的一些表现方法,如重唱。从80年代中期开始,黄梅戏开始被导入电视,黄梅戏与电视的嫁接,是这种古老艺术的又一次飞跃。黄梅戏先后有60多部、200多集被拍成电视剧。大众电视金鹰奖从第三届开始,连续12年被黄梅戏电视剧获得,其中著名导演胡连翠独得五届。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一个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河北梆子多为河北口语,通俗易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激越,伴奏亦铿锵有力。
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其前身是河北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路”。在华北、东北及其它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解放后特别是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丝弦
丝弦是河北省地方戏曲中历史较长的剧种之一。丝弦属“弦索声腔”系统,因以弦索(一种形似柳叶琴的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丝弦流行于石家庄、保定、邢台一带,产生于农村,流行于农村,因此从唱腔到表演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伴奏乐器以后改以板胡、笛子、笙三大件为主,弦索退居次要位置。
闽剧
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带,一般称为“福青戏”,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角
色分行早期很简单,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逐渐完整。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千多出。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巧的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闽南剧种中流传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曲调来自南音,但旋律节奏比较自由活泼。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传统剧目有900多个。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居住地区也
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
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了广东民间曲调,于雍正前后汇合形成粤剧。角色分行有末
、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10行。
山歌剧 山歌剧也叫客家戏,流行于广东的兴宁、梅县一带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原为客家山歌,后吸收了广东汉剧和梅县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为舞台剧,基本以笛子高胡、二胡等乐器进行伴奏。
北昆 北昆又称“高阳昆腔”,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约有1
00多年的历史,是昆曲在北方的一个支流。昆曲在明代中叶以后,便由士大夫们
带入北京,并逐步流传到河北各地。过去的艺人以河北高阳、玉田籍的为多,也兼
演一部分高腔戏,唱白基本用北方语言。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许多省区和城市。清末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它剧种的曲调和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30年代以后在上海接受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年起始称为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
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也叫“河南高腔”,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明代秦腔、蒲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豫剧有豫东调两个支派,豫东调音调高亢,唱用假嗓,称为“上五音”;豫西调音调较低,唱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创于明而兴于清,当时叫“昆腔班”,后叫“老乱弹”,以唱乱弹腔为主,保留部分昆腔戏,同时也吸收了高腔戏,形成了昆、高、乱三腔合唱的乱弹班。台州乱弹的音乐用丝竹伴奏,唱腔委婉抒情,并以小丑为主角,曾流行于浙江台州、温州和宁波等东南沿海一带。 至清末民国年间,台州的乱弹班子已发展到28个。台州乱弹剧目有300多本,集台州的民间音乐、村巷小曲、武术、民间风俗之精华。1954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